□本報記者張瑩
我市有一對兄弟作家,勤敏好學,熱愛寫詩,文思頗佳。哥哥顧金良供職于武城縣委宣傳部,是省作協會員;弟弟顧金棟是古貝春集團黨委副書記、市作協副主席。 8月13日,他們帶著新書《詩兄詩弟》在武城縣新華書店舉辦了讀者見面會,朗讀詩歌,簽名贈書,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溫暖自己慰藉他人
這本由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的《詩兄詩弟》,是一本詩歌自選集,兄弟二人分別選了100首近10年創作的詩歌,合編為一本。裝幀設計別有新意:從一面翻開,是顧金良的詩集;把書上下翻轉,從另一面翻開,是顧金棟的詩集。“出這本書的初衷很簡單。 ”顧金棟說,“就是我們都想表達一點對這個世界的看法,溫暖一下自己,可能的話,也慰藉一下他人。 ”
早在多年之前,各自寫了很多年詩的兄弟二人就產生了合出一本詩集的想法。
說起這本書的書名和出版背景,確有一些機緣巧合的因素。2011年8月,國內幾位知名詩人來武城參加文學活動,期間顧金良、顧金棟拿出詩作,請大家指導,老師們給了比較高的評價和中肯的意見。中國詩歌學會的創建者、著名詩歌評論家張同吾認為親兄弟都寫詩,且成績突出,這本身就是不多見的文學現象,于是在一個題留墨寶的環節,為兄弟倆欣然命筆“詩兄詩弟”。
當時,顧金棟幾乎把書的裝幀樣式和風格都想好了,遲遲沒有付諸行動,是因為他和哥哥都想再寫幾年,好好積累沉淀,挑出真正意義上的好詩。后來一個出版界的朋友,覺得這個創意不錯,樂意為這本詩集包裝策劃,最終有了這本書的出版。
相互切磋共同成長
顧金良1968年出生在武城縣武城鎮東賈村一個教師家庭,8年之后,顧金棟出生。
受父親的影響,家里書香氛圍濃厚,兄弟二人都喜歡文學,十幾歲時便開始了詩歌創作。
上世紀90年代,顧金良在縣城上班,與朋友們合辦文學報紙。顧金棟在德州讀書,時常和哥哥書信往來,信中談論的內容都是有關詩歌創作的。“金棟:詩已看過,總體覺得還可以,只談以下幾點意見……”這是其中一封回信的開頭。顧金棟告訴記者,當年,就是在哥哥的指導下,一步一步掌握到詩歌寫作的真諦。直到現在,兄弟倆見了面,一有時間交流,談論的也多是詩歌方面的內容。
以小見大別有洞天
細細翻看這本詩集,可以發現兄弟二人的詩作,聚焦點多是身邊的小人物、小事物,皆是真情實感,有感而發。顧金良的詩歌偏沉穩厚重,具有古典詩詞的傳統風韻;顧金棟的詩歌更具現代氣息,講究意象的別致與意境的新鮮。
雖然兄弟二人生活經歷相似,又時常在一起切磋交流,詩歌精神卻是獨立存在,各不相同。正如書的開卷語所說:“寫詩是純個人化的事情,縱是生命的底色相同,筆端流淌的又豈非氣象萬千? ”
對于詩歌創作,顧金良主張快速直接地表達個人感情,揭示社會與人生的真相。“詩宜短小精練,要有寸鐵殺人的力量。 ”顧金良說,“詩歌的書寫,一是境由心生,通過制造意象來表達、記錄心中情感;二是觸景生情,在日常生活中發現經驗和啟示,通過情感共鳴,給人以心靈上的力量。 ”
在顧金棟看來,寫詩是一個大課題,要力爭每一首詩都有獨特個性,絕不重復。談起多年寫作積累的經驗,他認為有3點非常重要,即情感、格局與切口。“情感必須充沛而真實,把詩讀破,最終留下的是真善美;格局要大,胸懷和視野要無限寬廣、無限遼闊,要有與這個世界談判的勇氣和精神,把所要描繪的人和物,放在世界的中心去看待;切口要小,無論表現多么宏大、恒久的主題,多么高遠、深刻的立意,也須從細微處切入,以小見大,別有洞天。 ”顧金棟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