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產學研對接,這是困擾我國經濟創新驅動發展的老問題。如今,山東省搭起了一個產學研對接的新平臺——讓高校教授去當“科技副縣長”,給企業上了“天線”,也讓科研接了地氣。
“扎根齊魯大地、服務山東發展。”當國務院第十五督查組組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前往山東大學了解雙創情況時,山東大學校長樊麗明介紹,山東大學選派優秀科技人才赴縣市區掛職科技副職作為學校服務山東發展的重要措施。“推動科研成果與經濟發展需求對接,推動山東經濟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
“當時樂陵想發展生物產業,他們來山大要人,找到了我。”現為山東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主任鐘耀華回憶自己的掛職經歷時說,在2014年剛從國外回來接手了一個實驗室,正尋找深化產研結合的方向,卻苦于對工程化、工業化方面缺乏了解。 當了樂陵的“科技副縣長”之后,鐘耀華被安排蹲點當地的一家大型制糖企業。他一方面深入了解工業化流程,一方面也在尋找產品突破點。最終,鐘耀華與企業科研人員一起努力,利用微生物技術,僅用半年時間,研發了低聚果糖。
“我們自己建起流水線,把企業制糖的傳統產業鏈延伸了一步,比國外同等產品成本大幅減低,幫助企業在傳統制糖業基礎上,打開了新的增長點。”鐘耀華說,“這也為我們實驗室找到了一個新的應用研究方向。”
然而,科技副縣長的工作不只是自己身先士卒,更是要扮演將大學的科研資源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相結合的“媒人”。
“經過蹲點之后,對企業生產、管理、工業化都有所了解之后,我回到政府之后就在做全市的科技對接工作,就是把學校里的科研成果與地方經濟、企業的需求對接。”在鐘耀華的牽引下,山東大學趙忠熙研發團隊依托當地紅棗產業龍頭企業,成功研發了8種紅棗功能產品,并聯合企業共建“山東省紅棗食藥工程研究中心(示范)”,將山東傳統名品金絲小棗深度開發。
而打造了“山大禹城模式”的山東大學教授王祿山用“愉悅”二字來形容自己的掛職工作,“科研副職到地方工作,可以促進科技與地方行業快速融合,推動優勢產業快速發展。”
據統計,從2014年山東大學首次通過山東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人才服務團”和德州戰略合作協議選派科技人才掛職至今,山東大學共選派61人次優秀科技人才到縣市區掛職科技副職,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31人、講師(博士)5人。選派人員中任職副處級者職務6人。
現在,山東大學已專門建立了科技掛職意向人才庫,涵蓋了理工農醫各門類。根據各縣市不同的掛職人才需求,對號入座,嚴格篩選,從優推薦。
近五年來,這些科技副縣長們也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齊河,臺塑集團、山東大學和德州市合作聯合共建德州(齊河)碳纖維研發生產基地;在禹城,福航環保和山大共建的“節能污泥處理工程中心”,被列入省級示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在平原,引入投資1.7億元的山東漢格威能新能源項目,項目專注于新能源汽車領域電控系統研發、生產和銷售;在巨野,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發了焦煙爐氣中低溫SCR脫硝技術,并上馬兩套脫硝裝置,將該技術成功投入實踐應用。……
“科技副職可以推動形成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技術轉移轉化隊伍,暢通產學研合作發展通道,形成產業鏈與創新鏈的互聯互通,提升科技創新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推動力。”王祿山說。
第十五督查組組長陳雨露表示,當前,山東正在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通過科技副縣長的作用推動產研結合是一項積極有效的措施,既能服務企業創新發展,又能開拓科研視野和方向。“創新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而產研結合是為創新注入了新能量,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