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
接連有老人走失
9月3日下午2點多,家住德州高職學院宿舍的一位76歲的老人,從小區外出后走失,當晚10點多被家人找到;當天下午2點半,家住德城區雙企?龍城國際小區的一位84歲老人走失,至今還未找到……同一天,幾乎同一時間,市區兩位老人接連走失。
大家積極轉發尋人的愛心舉動令人感動,但老人頻頻走失的背后也令人深思:此類事件為何頻發?家人又該如何有效預防?
全國每天走失老人約1370人
老人走失并非偶然發生的個別現象。據民政部下屬的中民社會救助研究院曾發布的一份《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全國走失老人一年約在50萬上下,平均每天走失老人約為1370人。
從警多年的市公安局建設街派出所民警韓煒告訴記者,隨著老齡人口的增加,有關老人走失事件頻頻發生,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今年以來,僅我們派出所就接警了近20起類似的案件。”
記憶障礙成走失主因
《中國老年人走失狀況研究報告》顯示,在老人走失原因方面,七成以上(72%)走失老人出現記憶障礙,其中確診為失智的老人占25%。韓煒也表示,在處置的老人走失案件中,占最大比重的就是罹患阿爾茨海默病即老年癡呆癥患者。
今年3月份,他曾處置過這樣一個案件:
一位89歲的老人獨自一人騎自行車外出,行至德城區解放北路與三八路交叉口時迷路。路人見她一人徘徊,報了警。“當時老人能說出自己的名字,住在天衢購物中心附近,于是我們帶她一路尋找,她才慢慢記起了家的具體位置。”韓煒說,這位老人獨自一人居住,患有輕微的阿爾茨海默病,但她自己卻意識不到,才導致了迷路走失的情況發生。
此外,患精神疾病、老人獨居、家人關心不夠等也是導致老人走失的原因。
民警:此類案件不局限于失蹤24小時以上才能報警
資料圖
禹城市公安局警務傳媒中心民警李光明,早在2014年就通過“光明微直播”微信公眾平臺幫忙尋人,后來因此類事件過多,專門開通了“光明尋人”微信公眾號,在尋找走失老人過程中積累、摸索出了大量經驗。
“2015年,我們就找商家訂做了一款印有二維碼的黃色手環,老人佩戴后,手機掃描二維碼就能獲知老人的姓名、住址、家人聯系電話等信息,方便幫老人回家。”李光明介紹,這款手環陸續發放了1000余個,“現在我們又進行了改進,找愛心企業制作了一款可以固定在衣服上的小型GPS定位器,能實時關注老人位置,目前正在試用階段。”
李光明表示,無論是給老人佩戴手環、聯系卡,還是縫制帶有聯系方式的布條等,都是為了方便社會共同幫助走失老人第一時間回到家中。
家人發現老人走失后,應第一時間向公安機關求助,發布尋人啟事,此類案件不局限于失蹤24小時以上才能報警的規定。
此外,呼吁市民若家中有行為異常的老人,應給予更多關心,少讓老人獨處,盡量避免此類事件發生。
記者|尹曉燕 編輯|高紅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