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袁芳本報通訊員邢曉天
9月14日,天蒙蒙亮,平原縣三唐鄉南楊村黨支部書記李海東就起床擦拭、檢修大型玉米收割機。“秋收時節快到了,這臺大型玉米聯合收割機可是我們的寶貝。”李海東擦拭、檢修的農機設備全部來自南楊農機專業合作社。
2014年,南楊村整體搬遷, 2016年,回遷入住千佛塔社區。村民上樓后,大型農機存放成了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李海東與黨員干部商量后,召開村民大會,決定用拆遷補償款建設農機大院一處,再購買些新的農機設備,成立南楊農機專業合作社,專門服務村民。
南楊村耕地分配分散,一家的耕地甚至零散到4至5塊,糧食成熟期的時候,聯合收割機作業效率低,成本高,機械磨損大,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農民的負擔。去年,平原縣推行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李海東眼前一亮:“借助原有的農機專業合作社,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不僅能把農民的土地整合在一起,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還能省去外包托管費用。”
去年10月27日,南楊村作為三唐鄉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試點村,率先成立了南楊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全村626畝土地全部入股,從發動到成立總共用了7天的時間。
土地合作社與農機合作社“雙社”聯合給南楊村農業發展植入了新引擎。李海東算了一筆賬,農作物從種到收,農機具的費用能降低一半,每畝地可節約成本100多元,全村可節省6萬多元。今年,氣候條件并不好,但由于合作社管理人員精耕細作,每畝還可增產100斤,成本減少了,收入增加了,群眾積極性很高,對合作社更有信心。
土地整合到一起后,效率大幅度提高,“往年地塊零散,機器干干停停,磨損大,容易壞,效率提高后,機器不但沒壞,一年光柴油費用就能節省5000元。 ”李海東介紹。
合作社不僅增加了農民收入,還解決了不少難題。 90歲的馬今生無兒無女,沒有勞動能力,合作社成立以前地都是村干部幫忙種著,后來以每畝300元包給其他農戶。入股合作社后,每畝地能多收入700元。
44歲的永善亭,一家四口,女兒上大學,兒子念小學,他和妻子在縣城開了一間服裝店,家里的地沒時間打理,只能以每畝400元的價格租給別人耕種。如今,加入了合作社,耕地、撒種、灌溉、施肥、收獲合作社全包了,一年每畝至少收入900元。“有合作社真省心,收入不降反升,在外工作再也不用總記掛著家里的地了。 ”永善亭高興地說。
南楊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的運營還增加了集體收入,有了收入,村里就可以更好地服務群眾。南楊村所在的千佛塔社區到中心小學的道路年久失修,師生上班上學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為解決這一問題,李海東主持召開了股民大會,決定集體出資把道路修好。“合作社就是為老百姓服務的。”李海東說。
看著一片片即將成熟的玉米,李海東說:“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不僅讓農民增加收入,還解決了一家一戶種地難等問題。下一步,南楊村將繼續發揮‘雙社’聯合的優勢,積極探索新辦法,總結新經驗,讓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