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石少軍唐志梅本報通訊員高宇張月華
10月10日是第27個“世界精神衛生日”,今年的主題是“健康心理,快樂人生”。
精神心理疾病與軀體疾病一樣,受生物、心理和社會因素影響,研究顯示我國精神心理疾病患病率約為17%,包括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老年癡呆、多動癥、自閉癥、睡眠障礙等多種疾病。那么,不同年齡時期會出現那些心理問題呢?精神心理疾病病因是什么?一旦發生心理問題和心理疾病如何治療呢?對此,本報邀請德州市第二人民醫院專家進行解讀。
市第二人民醫院作為全市唯一一家市級精神衛生醫療機構,承擔著全市精神衛生防治任務和各級專業機構的質量控制及技術指導職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精神疾病診療服務與社會防治相結合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
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 “十三五”規劃中提出要有效防控精神疾病,加強國民心理健康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營造包容和接納的社會氛圍,對患者保持良好的狀態非常重要。
精神心理疾病可預防可根治
精神衛生中心主任、首席專家 李秀華
擅長常見心理問題的心理咨詢,抑郁癥、焦慮癥、睡眠障礙、心境障礙、心身疾病等病癥的治療。
人們對于精神心理疾病的第一反應是恐懼和排斥,主要是因為對疾病不了解。往往患者和親人存在“病恥感”,不愿承認自己患病,造成就診率低下。實際上,心理疾病可預防、可根治,經過系統的藥物和心理治療,絕大多數精神疾病患者能康復,均能正常地生活、學習和工作。在此,呼吁整個社會提高對這一特殊人群的重視程度。
4種常見療法成熟有效
精神衛生五科主任、主任醫師 杜興水
擅長各種慢性、難治性、復發性精神疾病的綜合治療,心理康復治療等。
隨著醫學的發展,精神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已有很大發展,常見的有4種方法。藥物治療:品種眾多,新藥不斷上市;心理治療:精神分析、認知治療、行為治療、家庭治療、森田治療等;物理治療:包括無抽搐電休克治療、腦電生物反饋治療技術,重復經顱磁刺激治療技術,計算機輔助認知治療等;康復治療:社會功能康復訓練、藝術治療等。
重視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
軀體疾病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王澤鑒
擅長雙相障礙、抑郁癥、神經癥、酒依賴、老年性精神障礙、抽動障礙、失眠等病癥的診斷和治療。
各類自然災害、人為事故、交通意外、暴力事件等,除直接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外,還會引起明顯的心理痛苦,嚴重的可引起精神障礙。各種心理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的專業干預,也會導致各種精神心理疾病。大家要認識到突發事件帶來的心理變化,積極尋求心理支持和救助。
中老年應多參加社區活動
精神衛生七科主任、主任醫師 蓋萬良
擅長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神經官能癥、失眠等病癥的診斷和治療,擅長心理測驗、心理咨詢、心理治療。
對中老年(55歲以上)來說,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主要來自退休、與子女關系、空巢、家庭婚姻變故、軀體疾病等帶來的適應問題與情感問題。中老年人要接受由于年齡增大帶來的生理變化,建立新的人際交往圈,多參加社區和社會活動,學習新知識,拓展興趣愛好。
中青年工作生活要張弛有度
精神衛生四科主任、主任醫師 王玉偉
擅長精神分裂癥、心境障礙、癔癥、應激障礙、神經癥、酒精所致精神障礙等各種精神心理疾病的診斷和治療。
中青年(19至55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多與工作相關,如工作環境適應不良、人際關系緊張、就業和工作壓力等帶來的問題;婚姻危機、家庭關系緊張、子女教育問題等。中青年應構建良好的人際支持網絡,發展興趣愛好,學會主動尋求幫助和張弛有度地生活。
學生需及時調節學習壓力
精神衛生三科主任、主任醫師 胡連榮
長期從事精神分裂癥、躁郁癥、焦慮癥、強迫癥、軀體化障礙、失眠癥、老年癡呆等精神疾病的診斷治療。
學齡兒童(7至12歲)和青少年(13至18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較多,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性心理發展問題、恃強凌弱、自我傷害、網絡成癮、吸煙、飲酒、接觸毒品、過度追星、過度節食、厭食和貪食等。這個階段的學生要及時調節學習壓力,學會情感交流,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鼓勵孩子多與小伙伴玩耍
精神衛生六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李兆生
擅長青少年期精神心理疾病、焦慮抑郁癥、強迫癥、恐懼癥、失眠癥等疾病的診治。
學齡前兒童(4至6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包括難以離開家長、與小伙伴相處困難等,處理不好,易發生拒絕上幼兒園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問題。家長要鼓勵孩子多與小伙伴一起游戲、分享情感,培養孩子的獨立與合作能力。
嬰幼兒也存在心理問題
精神衛生一科主任、副主任醫師 李智敏
對精神分裂癥、情感性疾病,老年兒童精神障礙、酒依賴及神經癥等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
嬰幼兒(0至3歲)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主要為養育方式不當所帶來的心理發育問題,如言語發育不良、交往能力差、情緒行為控制力差。
家長應多與孩子進行情感、語言和身體的交流,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