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艷
我的父親是一位樸實的農民,沒讀過什么書,沒出過遠門,更不懂得人生的大道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田間勞作只給了他黝黑的皮膚和溝壑縱橫的臉龐。就因為他那黑黑的皮膚和與生俱來的正直無私的性格,村里人送他一個綽號——“黑包公”。就是這樣一位農民,在我的眼里卻像一座偉岸的大山,給了家人最堅實的依靠;也正是這樣一位農民,用他的一言一行指明我人生的方向。
上世紀80年代的農村,每一家都過得不富裕,溫飽是勉強能滿足了,可是錢卻家家戶戶都不夠用。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鄰里之間為了一只雞、兩棵菜吵吵鬧鬧弄得一個村子都知道的事情并不鮮見。那時父親總是一邊干著手里的活兒,一邊小聲嘟噥著:“吃虧是福,錢財沒了還可以再掙,面子沒了花多少錢也買不回來了。 ”如果我和弟弟或者母親在旁邊,他還不忘再加上一句:“你們可不能和他們一樣啊,丟人! ”就這樣,我和弟弟從小就養成了一個習慣:別人的東西一概不碰;自己家地里少了幾個嫩玉米,丟了幾個大茄子,丟了也就丟了,從來也沒計較過。再后來,就有人給我們家里送一捆豆角,抓兩把花生……其實大多數的人是懂得知恩圖報的,我家這么好的鄰里關系應該就是父親所說的“福”吧。
一直默默無聞、老實巴交的父親終于在1995年的那個夏天,做了一件“大事”。村里一個剛20出頭的哥哥學人家倒賣西瓜,不成想第一趟拉瓜,就遭遇了事故,車翻進了路邊的溝里。當時人被緊急送往醫院,經檢查是顱骨粉碎性骨折,情況十分危急,需要立即安排手術,然而手術費卻成了一大難題,親戚朋友一籌莫展。生命攸關之際,父親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你們再繼續想辦法,我回村里去發動捐款。 ”在當時,“捐款”的事很少聽說,父親話語一出,在場的人面面相覷,立即就有人質疑父親的想法:“行嗎?有人捐嗎?誰家也不富裕,過日子都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能往外捐嗎?”“試試吧! ”父親回到村里,在廣播里向父老鄉親說了醫院里的情況,并說出了自己的想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頃刻間,全村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涌向村中央,你一百,我五十,就連最窮的一戶人家也捐出了他們僅有的兩塊八毛錢——那是他家女兒早上賣廢品剛換來的錢。短短一個小時的時間,全村捐款三千多元,父親捧著這筆“巨款”,捧著的是一條年輕的生命,更是全村鄉親們對他的信任。那個哥哥終于康復出院了,一家人對鄉親們感激不盡,有個愛說笑的伯伯說:“我們捐款啊!第一是因為舍不得這個在我們眼皮子底下長大的孩子;第二,我們相信‘黑包公’的為人,別人組織啊,我們還不放心呢! ”從那件事以后,父親更堅定了自己的信念。
目不識丁的父親不會華麗的語言,他的“吃虧是福,錢財沒了還可以再掙,面子沒了花多少錢也買不回來了”,我給他翻譯過來不就是“寬容、正直、誠信”嗎?
在父親的感染下,我和弟弟也從小擁有了這一信念:寬容待人,正直無私,誠信經營。現在的我們也已步入而立之年,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也都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一份自己喜歡的事業,一群可以信賴的朋友。
周末回家,我的一雙兒女和兩個侄子圍坐在老父親的身邊,聽父親講著年輕時的故事。看著這溫馨的畫面,我想在四個幼小的心靈里,家風的種子已經發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