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以來,臨南鎮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奮力打造鄉村振興臨南新樣板。
抓好班子建設 實現組織振興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村子強不強,要看“領頭羊”,打造一個強有力的村班子,等于留下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臨南鎮將班子建設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著力打造一支服務能力強、帶富能力強、團結能力強的村班子集體。
為此,該鎮黨委加強指導,強化督導,引導激勵新一屆村級班子迅速進入狀態,轉變角色,干事創業。全面落實坐班值守制度,以“黨員活動日”為載體,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堅定信念,錘煉黨性,樹牢公仆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實行“陽光村務”,注重公正公平,“一碗水端平”,81個村全部推行了“三務”公開制度,建立健全了村務監督委員會,接受廣大黨員群眾的日常監督和民主監督。抓住黨員培訓,先后組織村兩委干部和黨員代表外出參觀學習,解放思想、開拓視野。
夯實農業基礎 實現產業振興
“結合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我鎮按照‘規劃先行,思路超前,科學完善,促進發展’的原則,邀請國家級規劃設計院進行了總體規劃,并且要在首個智慧農業大棚建成投運的基礎上,強力推進其他7個大棚建設,以此爭創國家級番茄特色小鎮。”談到臨南鎮的產業振興,黨委書記黃東傳滿懷信心。
該鎮按照“一產轉型、二產做強、三產突破”的戰略部署,以凱盛浩豐智慧農業產業園為引領,加快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發展高端品質蔬菜。在全鎮范圍內規劃建設了“四大園區、十大基地”,發展高標準冬暖蔬菜大棚1.5萬個、大(小)拱棚6000多畝、露地菜8000多畝,聯棟式智能育苗溫室大棚5萬多平方米。同時,投資1000余萬元,建設佰富康生態蔬菜基地。全力創建國家番茄特色小鎮和山東臨南綠谷現代農業產業園,打造全國智慧農業“臨南樣板”,樹起“中國智慧農業看山東,山東智慧農業看臨南”的標桿。
儲備鄉村能人 實現人才振興
農歷的八月十三,“天南地北臨南人聯誼會”在凱盛浩豐產業園盛大召開。正如鎮長王中瑋在致辭中所說,“天南地北臨南人,共謀家鄉崛起路”的聯誼會,既是鄉賢回歸集聚的重大舉措,也是借力發展的點睛之筆,更是招商引資的廣闊平臺。
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聚集,臨南鎮為了做到人才的回歸聚集,以對臨南最有感情的鄉賢作為著力點,通過每年舉辦的鄉賢座談會,召集了一些臨南籍的外出鄉賢、干部、企業家、老板等等,以及在臨南工作過的,對臨南有豐厚感情的鄉賢,對臨南的鄉村振興出謀劃策。為了配合鄉賢,讓他們有施展的平臺,還成立了臨南鄉賢理事會。同時,該鎮黨委政府出臺相關政策,鼓勵號召大學生和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創造更好的工作環境,提供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保障。
建設美麗鄉村 實現生態振興
“過去村子的路‘傷痕累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地上可見果皮菜葉,房前屋后亂堆亂放更是不少。”李佛頭村黨支部書記李先華說起以前的村莊環境還記憶猶新。但在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的開展下,如今的村子街道干凈整潔,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去年來,他和村兩委在鎮政府的帶領下,還為村里栽植綠化樹5000余株,新建廣場2400平,為村莊增添了富有詩意的墻體繪畫。
鄉村振興不僅要“鼓起腰包”,更要提高“顏值”。該鎮將美麗鄉村與扶貧攻堅、生態建設、現代農業、村集體經濟增收、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村“兩委”班子建設等深度融合,“七位一體”齊頭并進,有效地激活了各種發展要素,集聚了社會多方力量,闖出了一條易復制、能推廣、可持續的鄉村建設之路。截止目前,全鎮新型農村社區入住農戶達1200余戶,新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3個,打造出李佛頭、張占吳、火把張、小街子等一批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村文明、治理有效的美麗鄉村典型,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
培育文明鄉風 實現文化振興
“不出家門口就能聽到這么好的戲,俺可真過足了癮。”解家村65歲的張大娘高興地說道。原來是臨南鎮為村里人組織了“文化惠民,送戲下鄉”活動。華麗的服裝、精致的妝容、優美的唱腔,吸引著周邊村民駐足觀看。
該鎮把鄉風文明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來抓,持續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高標準打造百姓舞臺,并連續舉辦四屆廣場舞比賽;81個村先后評選出“好婆婆、好媳婦”、“道德模范”等先進典型4000余人,形成人人向善、文明和諧的濃厚社會氛圍。同時,廣泛組織惠民演出、電影入村等活動,組建廣場舞隊伍30余支、民間藝術團體2支,每年開展惠民文體活動50余場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正在興起,鄉風民俗令人耳目一新。□高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