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八村民俗館工作人員在整理展品。 記者 趙治紅 攝
“俺覺得一個村的民風咋樣,與村里黨員干部的家風關系很大。常言說得好,‘村看村,戶看戶,群眾看的是黨員和干部’。只有村里黨員干部的家風好了,村民們才會跟著你學,村‘兩委’班子才會有向心力和戰斗力,村里才會和諧。”11月13日,記者來到丁塢鎮楊八村,老黨員楊寶勝如是說。
原來的楊八村是出了名的上訪村。但近幾年,村里夫妻不和、打架斗毆、鄰里矛盾已不多見,每年評出的“五好家庭”“好媳婦”“好婆婆”的人數都在增加,無論是經濟發展,還是新農村建設,樣樣都走到全鎮前列。
這些改變源于村“兩委”班子提出的好家風帶動好民風的工作思路。村“兩委”班子充分利用好每月15日的“黨員活動日”。每次開會前半小時都要討論上一次的議題和下一步要解決的問題,把全村黨員緊緊團結在一起。從原來的黨員對村里的事不聞不問到現在大家積極建言獻策,把村里的事當成自己的事來辦,村風民風也隨之悄然變化。
今年5月15日楊八村黨員活動日上,大家一致通過了在村里建民俗館的決定。黨員們熱情高漲,成立了“老物件搜尋小組”,村里15名黨員成為了“老物件”收集員,幾個月來共搜集百余件老物件。楊寶勝打聽到自己的親戚那里有一盞五六十年歷史的煤油燈,便跑去親戚家做工作,終于把這盞煤油燈收集到民俗館里。村民潘起朋送來了家中價值萬元的清朝青紅瓷茶杯……目前,民俗館里共有展品110件,從百年歷史的雕花木床、牡丹芙蓉裝飾鏡到鼻煙壺再到農耕器具,舊時鄉村生活風貌如臨眼前。
走在丁塢鎮黃家村街頭,一幅幅“二十四孝圖”“厚養薄葬”等移風易俗墻體繪畫映入眼簾,直觀深刻,通俗易懂。“通過圖畫的方式,宣傳移風易俗,大人孩子都能看得懂,老百姓思想也轉化得快。以前村委會去做群眾思想工作,現在他們反過來找村委會要求建祠堂。 ”黃家村黨支部書記黃景利說。
現在村民們生活水平提高了,村里人在辦紅白喜事時往往會大操大辦,有的村民收入不高,也要“打腫臉充胖子”。村里就根據實際情況,又結合祖輩留下來的“節儉”祖訓,對紅白喜事“約法三章”:凡是村里黨員干部家里辦紅白喜事一律從簡,任何人不得搞禮尚往來,班子成員帶頭,無職黨員得跟著學,只要發現有違規者,就在村廣播上點名批評,不為借紅白喜事變相斂財或行賄留下可乘之機。村“兩委”班子成員即為紅白理事會成員,村里誰家有紅白事,村“兩委”班子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按規定統一辦理。去年2月,黃家村黨員黃喜泉因病去世,其家屬按照黃喜泉生前的遺愿,將骨灰直接放入了村內的祠堂,成為村里第一個把骨灰放入祠堂的人;以大鍋飯代替酒席,不雇喪樂,一場簡樸的葬禮僅花費了2000多元。和以往村里的紅白事相比,省了近萬元。
丁塢鎮副鎮長張海周說:“父母長輩的訓誡教導往往是一個人在懂事后上的第一堂課,那些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美德教誨,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提倡的精神內涵更是一脈相承,我們應該大力弘揚,這時候就需要我們黨員作先鋒,當表率了。而不管是好家風、好民風都屬于一種文化。這些傳統文化滋養著人們的心靈,是推動鄉風文明和鄉村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撐。 ”
□本報記者 趙治紅 本報通訊員 劉敏 劉薔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