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男性多于女性。隨著年齡的增長,每個人的頸椎都會有不同程度的退變或者老化,但是僅有少數人會因此損害脊髓、神經或者血管,并出現相應臨床癥狀。調查表明,人群中頸椎病的患病率約為3.8%~17.6%,這已是相當高的患病率了。
頸椎病臨床表現花樣多
依病變部位、受壓組織及壓迫輕重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有的可自行減輕或緩解,亦可反復發作,個別病例頑固,影響生活及工作。根據臨床癥狀大致分為神經根型、脊髓型、椎動脈型及交感神經型。
1、早期僅僅竇椎神經受刺激,引起頸部不適、頸痛及活動受限等。
2、如果脊神經根受壓,則除頸部癥狀外,還表現為手麻、手指上肢放射痛、抓握無力及指尖敏感等。
3、如椎動脈受壓,則表現為頭痛、眩暈、視力障礙等。
4、當脊髓受壓,則此時頸痛不明顯,而以四肢乏力,行走、持物不穩為最先出現的癥狀,嚴重時可表現為四肢癱瘓,大、小便功能障礙。
頸椎病的認識誤區
誤區一:把頸椎骨質增生與頸椎病等同起來
骨質增生是人體骨骼的一種“衰老”現象,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隨著年齡增長,頸椎椎間盤就會出現不同程度的退變,纖維環變得松弛,頸椎椎體間變得不穩,環狀纖維長期牽拉椎體邊緣骨膜,導致骨膜下微出血、血腫,最終鈣化,即骨質增生或骨刺。骨質增生增大椎體間的接觸面積,減少骨骼單位面積上的壓力,使椎體關節更加穩定。
誤區二:頸部活動產生彈響就表明患有頸椎病
有以下幾種情況頸部活動時會產生彈響,一種情況可能是在頸部做旋轉活動時,椎體周圍的軟組織如肌腱、韌帶、關節囊滑過椎體骨骼各部位時發出的聲音;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當頸部做旋轉活動時,一側的小關節張開,導致溶解在周圍組織液中的氣體進入到小關節腔形成負壓,當頸部做反向旋轉時,原來張開的小關節腔又閉合,將進入的氣體又擠壓出關節腔,這時也會產生一個彈響。當然,還有一些病理情況下也會出現彈響,如頸韌帶鈣化等。一般年輕人出現這種現象不用緊張,若年齡在40歲左右有此現象,則應找醫生檢查。
誤區三:胡亂給自己扣上“頸椎病”的帽子
只要是脖頸疼,就說自己患了頸椎病;還有一些癥狀如頭暈、頸部僵硬、上肢發麻等。這些癥狀都有可能是頸椎病的表現,但決不能片面地將某一個癥狀與頸椎病等同起來。這些所謂“頸椎病”者,經檢查,一大部分人不是患了頸椎病,有的是由肩周炎引起的,還有的由頸肋綜合征、肱二頭肌腱炎、網球肘或腕管綜合征等引起的;另有一些人的癥狀是由內科疾病引起的,如高血壓、美尼爾綜合征等。
頸椎病的日常防護
1、改變不良體位。坐姿要正確,使頸肩部放松,保持最舒適自然的姿勢。辦公室工作者,還應不時站起來走動,活動一下頸肩部,使頸肩部的肌肉得到松弛。睡覺時不可趴著睡,不要躺著看書。不要對著頭頸部吹冷風。
2、正確選用枕頭。避免高枕睡眠的不良習慣,高枕使頭部前屈,增大下位頸椎的應力,有加速頸椎退變的可能。枕頭:中央應略凹進,頸部應充分接觸枕頭并保持略后仰,不要懸空。習慣側臥位者,應使枕頭與肩同高。
3、避免損傷。避免和減少急性頸椎損傷,如避免猛抬重物、緊急剎車等。
4、防寒防濕。頸椎病患者常與風寒、潮濕等季節氣候變化有密切關系。風寒使局部血管收縮,血流速度降低,有礙組織的代謝和血液循環。冬季外出應戴圍巾或穿高領毛衫等,避免午夜、凌晨洗澡。
(縣醫院 邢偉 王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