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 張明凱
在楊宜勤的家中,雖沒有明文的家風,但是父親的言傳身教,造就了一家人的勤奮踏實、與人為善、孝敬父母。在楊宜勤的心里,對于一個家庭而言,家風是一種言傳身教、耳濡目染的引導,是一種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涵養。雖無家風之說,但家風的觀念早已深入人心。楊宜勤家良好的家風,是家庭成員形成良好道德品行的基礎。
家風在鮮活的故事中傳承
“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不應該用刻板的說教方式,這樣枯燥的內容對于孩子來說很容易忘掉。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讓孩子懂得生活的道理,不僅生動還能事半功倍。我現在已經記不起當年父親對我說過的道理,但是他給我講的故事我至今仍記憶深刻。”今年73歲的楊宜勤回憶,小時候父親給他講的“孔融讓梨”、“狼來了”等故事,使他從小就明白了很多道理。
對于從事教育工作的楊宜勤來說,面對自己兒女的教育,他很好地繼承了父親對他講故事的教育啟發方式,并與時俱進地將身邊鮮活的事例告訴孩子們,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做一個努力勤奮的人。“我們兄弟姐妹六人,當年父親給我講孔融讓梨的故事,讓我明白兄弟之間要謙讓。我給孩子們講科學家的故事,讓他們懂得勤奮的重要性。我的外甥有些偏科,我女兒就給他講錢鐘書的故事,鼓勵他學習不要灰心。沒有人要求我們一定要這么做,但是我們都很有默契地把這種方式傳承下來,教給下一代鼓勵他們好好成長。”楊宜勤說。
在楊宜勤這個大家庭中,每一代人的成長,腦海里總有記憶深刻的故事,而這些淺顯易懂的故事讓孩子們懂得了些許道理。時代的變遷并沒有改變這家人的教育方式,這些寓教于樂的小故事、小典故,在一代又一代楊家人中流傳。勤奮、善良、熱心、節約、孝敬等優良的中華傳統美德,也深深地印刻在每一位楊家人的心中,家風在鮮活的故事中得到了傳承。
父母用實際行動做出榜樣
在楊宜勤看來,家風的傳承還體現在父母的實際行動上。“身教”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要讓孩子懂得父母不是有意為之,而是自身就具有這樣的品質。“我的父親當年毛筆字寫得特別好,村里誰家有喜事或者過年的時候,鄉親們都會讓我父親寫對聯。我當時還小,但是知道滿屋子都是父親寫的對聯。當時父親對我說要樂于幫助別人,我雖然年齡小但是模仿能力強,遇到什么事也喜歡幫助別人,久而久之我也就養成了樂于助人的性格。”楊宜勤說。
最讓楊宜勤印象深刻的是父親孝敬老人的行為。那個年代物資匱乏,但是吃飯的時候父親總會給爺爺單獨盛一碗飯,每年過年也會用布票給老人做衣服。父親的這些行為楊宜勤看在眼里,記在心里。當楊宜勤工作有了房子之后,首先就是把父母從村里接到自己身邊來住,而且考慮到老人腿腳不方便,特意挑選了一樓。“小孩子模仿能力強,大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學。我對父母的孝敬孩子們也看在眼里,現在孩子們對我們老兩口也格外孝敬。不僅平時常打電話,周末也常來看我們,還給我們安排外出旅游。今年8月份,女兒還開車帶一大家子人去了濟南野生動物園。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父母的一舉一動會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父母首先要做出表率,這樣孩子們才能從你的行動中學到更多做人的道理。”楊宜勤笑著說。
在“言傳身教”中讓家風代代相傳
今年3月份,楊宜勤的外孫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當外孫來看望楊宜勤的時候對他說,有了孩子要好好表現,往后當著孩子的面不玩手機,不讓孩子養成手機依賴癥。聽到外孫這樣的話,楊宜勤格外開心。“我們家沒有書面的規矩或者家風,但是每一代人的行為都給了孩子們很大的影響。當年外孫高考那一年,他的父母主動一年沒看電視為孩子營造學習氛圍,現在外孫也主動不玩手機,給‘小輩’做出表率。在我們家,言傳身教就是家風傳承的最大特點。”楊宜勤說。
孝敬父母、與人為善、勤儉持家、勤奮進取,這是楊宜勤家幾代人做事秉承的原則,每一代人的言傳身教,則是家風的重要精神來源。“‘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處世規范,來源于良好的家庭教育。培養家風,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做好榜樣,要在思想、言行等各個方面為孩子做好表率,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適當的方法教育和引導子女從小養成良好的品質。我希望,我們家的家風可以這樣一直傳承下去。”楊宜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