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廠大王廟
同河神廟一樣,北廠大王廟也是祭祀河神金龍四大王謝緒的廟宇,建于順治七年(1650),葺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里人馬大賓曾立碑敘其始末。可惜馬大賓所撰碑文現已失傳。人們不禁會問,河神廟遷建的理由是什么?其原因:一是原廟址地點太狹窄,不能滿足人們祭拜的需要;二是水神謝緒的地位在清代不斷得到提高,原建筑不夠氣派。
清廷入主北京后,宮廷官僚以及軍隊等消費仍是仰仗東南各省供給,所以清政府同樣重視漕運,對金龍四大王的祭拜更是虔誠,將官方和民間對金龍四大王的崇祀推至頂峰。經過順治二年(1645),直至光緒五年(1879),謝緒的謚號達44字之多,“顯佑通濟昭靈效順廣即利安民惠孚普運護國孚澤綏疆敷仁保康贊翊宣誠靈感輔化襄猷溥靖德庇錫佑國濟金龍四大王”。官方的重視推動了民間金龍四大王信仰的盛行,往來于運河之上的漕軍、客商、船工、水手,甚至普通民眾無不虔誠祈禱,以求神佑。
道光十五年(1835)夏,山東督糧道僉事、華亭人張祥河《重修德州金龍四大王廟碑記》云:“蓋廟基即馬氏之池塘,因神兆而喜舍者也。王之功在河漕,歷數百年,人咸欽其靈異,懾其靈威,感其靈佑呵護,而或未知王之平生,則紀載者闕如。……至我朝順治、康熙間,疊奉敕封顯佑通濟昭靈效順金龍四大王,載在祀典。余督漕山左,每歲冬送軍船出臨閘,守凍則拜神于臨清廟中,而閘外北廠之廟,間一展謁。道光十五年(1835)春,謀于德衛備弁等重加修葺,自五月鴆工至閏六月告蕆,立石紀事,綜神平生,俾婦孺成知。神之生而為儒、為忠臣,死而有功德于民。至我德州一隅,則固日在庇蔭之下,有徼神之福歷久弗渝者也。”
北廠大王廟坐落于北廠西南街的中北部,坐東面西,山門朝著運河,與運河渡口毗鄰;山門前是一片平坦的廣場,中間建有一座雕龍畫棟的兩層戲樓;進入山門后為前院,迎面對著的是大王廟的正殿,里面供奉著身披黃斗篷的謝緒坐像;正殿左右為偏殿,是客房和道士們的住所;后院也有一座兩層的樓房,有的說是藏經樓,有的說是玉皇殿。
北廠大王廟香火旺盛,船家出船或過往船只至此,總是到廟里進香祈求保佑。每到金龍四大王的生日(農歷九月十七)和運河里鬧大水的季節,這里都要舉行隆重的儀式,接大王來此看戲,祈求大王保佑這里的百姓平安。
一直到民國二年(1912),北廠大王廟還有8間大殿、1座閣樓,仍有道士焦五和徒弟兩人在此守候。民國四年(1915)改為小學堂,解放后仍為初級小學校舍,文革初期被拆毀。
德州媽祖廟
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后圣母,名林默,福建莆田湄洲人,宋都巡檢林愿第六女,生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卒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信仰極為普遍的女性神靈。據說林默的哥哥因經商在海上遭遇暴風,林默瞑目出神救之,屢顯靈應于海上,泛海者皆禱祀之。明洪武、永樂中,兩加封號,列進祀典。后代帝王不斷對其進行加封,至清同治十一年(1872),天后的封號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福佑群生誠感咸孚顯神贊順垂慈篤佑安瀾利運澤覃海宇恬波宣惠導流衍慶靖洋錫祉恩周德溥衛漕保泰振武綏疆嘉佑天后”,達64字之多。
乾隆《德州志》卷五記載:德州南回營西有天妃廟,建時不詳。據明人王權《天妃廟記》云:“德州舊無天妃廟。廟初立,殊荒陿,無文字紀歲月。天順四年(1460),再經恢拓,至成化十七年(1481)復從而新之。吾境內多泰山元君祠,恭謁天妃廟者,恒以元君視之,而漫無所識別”。據現有資料推測,德州的天妃廟最早應在永樂、宣德年間出現,應是明初德州衛或德州左衛中的南方籍軍人所建,至天順初年已破敗,于是天順四年(1460)時重修。21年后,到成化十七年(1481)再次重修。再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天妃廟又因歲月侵蝕,“棟宇垣壁復圮壞”,于是德州的耆老宋鏐、徐存仁、韓福、王實4人聯絡邑人共同捐資擴建。正殿仍4楹,兩廡仍各6楹,夾儀門特創2廡,殿東偏益1室,與西偏神室相直。門廊、寢室,咸倍壯于舊。廟貌鼎新,金碧閎耀,觀者肅然生敬焉。天妃本為海神,在這里卻扮演運河神靈的角色。由于當時許多德州人不了解天妃,把天后宮當做泰山奶奶廟在供奉。
道光年間,德州武狀元昌伊蘇結束臺灣總鎮任期回德州,在海上遇風浪,求天后保佑平安到家。回到德州后,昌伊蘇出資在運河東岸的北廠街修建天后宮一座。逢年過節,昌伊蘇便會帶上家人及奴仆到此祭拜。昌伊蘇死后,其祭拜活動隨之減少,廟宇開始頹敗。光緒年間,昌伊蘇的后人將其移到城內大營東街的住宅南園。解放初,隨著狀元府后人的被批斗,天后宮迅速消失。
德州元將軍廟
德州一帶除信奉金龍四大王等人格化神靈外,當地官民還崇祀鎮水靈物“元將軍”。“元將軍”是指千年烏龜精,俗稱王八精,據說其通過修煉成神,平時住在龍宮,樂善好施,經常幫助好人善士渡水,關鍵時刻還能夠搭救落水人的性命。
道光十五年(1835),張祥河《德州元將軍顯佑碑文》記載:“德州大王廟附祀元將軍之神歷有年所矣,自臨清鈔關至柘園水程400余里,所在堤堰皆民自修以資捍御。每歲伏秋盛漲,危險疊出,賴將軍之靈呵護之,俾策萬全,是以州人士生敬生畏,崇祀勿替。我壬辰(道光十二年,1832)、甲午(道光十四年,1834)兩督第九屯臺子坡漫工,合龍之前均為文致祭于神,不日蕆事,固知神必顯靈于事前,呵護于事后,有歷歷不爽者,實為吾民生敬、生畏而傾心崇奉者也。”
德州當地人往往將運河中的最深處稱為“王八窩”,從四女寺到柘園有七八處之多,特別是橋口街村內的大灣(舊河道)還演繹了許多“元將軍”的故事。但元將軍廟卻是建在城北第九屯的臺子坡,現已屬于河北省吳橋縣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