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帆布之鄉”美譽的寨頭堡鄉,打破“一家一機”經營方式,集聚優勢企業,補齊上下游產業鏈,打造示范園區——
樂陵市中心往南30公里,就是素有中國“帆布之鄉”美譽的寨頭堡鄉。
上世紀70年代開始,這里幾乎每家都有一臺織布機,占到全國帆布市場90%左右的份額,是當地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力軍。但近年來,在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背景下,當地帆布產業遇到了增速減緩、結構調整的瓶頸,同時隨著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實施和整治“散、亂、污”力度的持續加大,帆布產業的下行壓力逐步增大,如何讓帆布產業再次揚帆,成為該鄉亟待解決的問題。
11月29日,記者來到寨頭堡鄉,探尋帆布產業振興之路。據該鄉黨委書記李付剛介紹,以前這里帆布企業多,幾乎每家每戶都經營,但是規模偏小,除去華樂、威龍等公司,其余的都是“小作坊”。 2017年初,國家要求規范企業發展,清理整頓“散亂污”企業,全鄉81家企業上了整治名單。
雖然按上級要求圓滿完成了環保任務,李付剛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帆布產業是當地傳承下來的特色產業,文化積淀很厚重,看著一臺臺正在作業的設備被拆除,企業主損失巨大,非常痛惜。”李付剛回憶說。這么好的產業不能就這樣沒了!在一次會議中,李付剛和班子成員決定,必須重新壯大本地帆布產業,加快腳步實現轉型升級,探索振興之路。
帆布企業停了工,客戶訂單不能按時完成,這一年甚至幾年都緩不過來,東杜村幾家企業負責人找到了鄉黨委,請求復工。一面是環保與生產安全壓力,一面是群眾意愿,李付剛犯了難。經過多方走訪調研,決定在位于東杜村邊的原帆布福利廠上做文章,“這片廠房雖然荒廢了較長時間,但是面積大、距離村較遠,比較適合生產,如果幾家企業合作經營,說不定能打出影響力。 ”李付剛說,他隨即叫來了有生產意愿的其中規模較大的6家企業的負責人,經過商議后決定由6家企業合作成立“共享工廠”——博浩帆布制品有限公司,工廠符合環保標準,6家企業共享廠房、設備,主營帳篷、帆布包原材料等,從去年9月注冊到11月恢復生產,用了不到2個月時間,留住了客戶。“多虧了鄉黨委給我們想到了這個好方法,留住了客戶,規模還擴大了,也正規了。目前企業正在琢磨怎樣轉型升級、做大做強。 ”企業負責人之一的李新民說。
帆布產業要騰飛,“共享工廠”模式只是過渡期的產物,不能是“最終產品”,必須依靠優質企業集聚效應,形成產業鏈齊全的園區式生產。“雖然建立‘共享工廠’解決了部分企業燃眉之急,但距離產業振興依然任重道遠,我們組織企業負責人奔赴各地進行了市場調研。 ”李付剛說。經過調研,近年來,一是帆布市場需求逐年增大,在工業、救災用途越來越廣的同時,帆布產品因其透氣性好、耐用性強,逐漸走進百姓日常生活,這種民用產品的巨大需求,已轉化為現實的市場機遇。二是市場競爭日漸增大,今年以來,河北石家莊、衡水,江蘇宿遷,浙江寧波,山東臨沂、濰坊等地帆布產業異軍突起,他們抓住環保政策調整的窗口期紛紛擴大規模搶奪市場,加之該鄉多數帆布企業停產無貨可供,寨頭堡鄉的帆布產業進一步處于市場競爭的不利地位。
要想重振帆布產業,必須盡快抓住市場機遇。“得到市場信息后,我們抓緊建設帆布產業園,在鄭廟村西征用土地110畝,除去讓本地優質企業入駐外,注重補齊產業上下游企業,形成閉環式生產,提升園區規模和影響力。”李付剛說。據介紹,帆布產業園按照“聚集進園、抱團發展、產業升級、主體多元”的總體思路,以整合帆布企業資源,規范企業管理和提升技術裝備水平為核心,以招商引資延伸產業鏈為支撐,堅持規劃引導,基礎先行,融資支持,招商促進,體制創新,實現帆布企業市場競爭力和經營效益的全面提升,建成集研發、生產、銷售為一體,在紡紗、織布、帆布制品方面形成產業鏈,公共服務到位,商貿流通發達的新型園區。
帆布產業園分兩期建設,一期規劃面積約110畝,建設標準化帆布共享車間5萬平方米,綜合辦公樓5000平方米,總投資1.2億元,建成后可容納中小微企業50余家,解決就業1000余人,年可實現產值5億元,年創稅收達1500萬元,預計明年春天建成使用。□本報記者 于斌 本報通訊員 王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