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德林
“您這屋里不算暖和,爐子要燒旺一點,要是遇到困難了,一定和我說,我幫您解決。 ”1月22日,春節將近,市住建局駐陵城區糜鎮灣頭村第一書記于國良帶著油米面,到困難群眾黑榮昌家走訪慰問。黑榮昌因腦血栓后遺癥,行動不便,他緊緊抓住于國良的手,連聲說“謝謝”。
這是一個不幸的家庭,黑榮昌的兒子因患精神疾病導致家庭破裂,兒媳離家出走,孫子只有10多歲,生活的重擔壓得黑榮昌喘不過氣來,整天唉聲嘆氣。于國良了解到這個情況后,經常到黑榮昌家走訪,和他聊天,鼓勵他樹立信心。慢慢地,黑榮昌變得樂觀起來,挑起家庭重擔,和老伴一起在家里加工塑料插花,增加收入,兒子的病情也有了好轉,孫子也轉到了縣城上學。“多虧了于書記,他讓我明白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的道理。 ”黑榮昌說。“第一書記的首要職責要到最困難最需要幫助的家庭中去,了解他們的所需所愿所盼,發自內心地和他們聊天,把他們當作親人,打開他們的心結。 ”于國良說。他帶領記者來到另一戶困難群眾家中,“老黑大哥,在家嗎? ”聽到聲音,黑華昌摸索著走了出來。黑華昌雖然是盲人,但對于國良說話的聲音和腳步聲十分熟悉,每次于國良剛一走進大門,黑華昌就知道他來了。黑華昌家庭十分困難,父親是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已經過世,94歲高齡的老母親也于今年初剛剛去世,現在一個人生活。于國良努力為他爭取到農村危房改造資金,蓋起了2間堅固美觀、設施齊全的大瓦房,這讓黑華昌臉上的笑容更燦爛了。
1月22日,正趕上灣頭村大集,走在大街上,不時有群眾主動和于國良打招呼,困難戶魏保軍家就靠著沿街集市,但房屋破舊,日子過得緊緊巴巴。魏保軍有一個患精神疾病的女兒,今年16歲了,生活不能自理,需要日夜照料。像這樣的困難家庭,灣頭村還有幾戶,一上午時間,于國良走訪了5戶困難群眾,送上了過節用的油米面等物品,并進一步了解他們的實際困難和需要。
根據市委統一部署,2017年3月27日,于國良到灣頭村擔任第一書記,開展為期2年的駐村幫扶工作。入駐后的第二天,于國良就向灣頭村黨支部書記魏玉柱要來了全村建檔立卡17戶貧困戶的名單,逐一前去走訪。“對因病因殘導致的貧困戶,應該如何解決?除臨時性的救濟救助和辦理低保等政策保障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于國良告訴記者,隨著走訪的深入,困難群眾期盼的眼神、他們的質樸和堅強,深深地觸動了他,使他感到有責任幫助群眾,再苦再累也值得。
于國良拉著記者來到村東頭,這里成方連片的大棚內種植了黃瓜、西紅柿等蔬菜,一個冬暖式大棚年純收入5萬元以上。灣頭村是一個有400余戶、1400多人的大村,但種植結構單一,集體無收入,村莊基礎設施落后,是糜鎮12個貧困村之一。于國良任第一書記后,主抓農業結構調整,想方設法讓群眾富起來。通過宣傳發動、協調解決貸款、完善道路灌溉設施等,群眾建大棚致富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2017年8月底,100座大棚相繼建成。于國良還從市住建局協調了22萬元資金,建了兩個高標準的溫室大棚,產權歸集體,通過租賃的方式使集體年收入3萬至4萬元。除發展大棚蔬菜產業,在于國良的努力下,灣頭村去年成立了興灣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轉了200多畝耕地,種植了非轉基因大豆,喜獲豐收。今年,于國良又成功聯系了蟲草參種植項目,并與一家企業簽署了種植協議。“群眾富了,村集體也富了,困難群眾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于國良告訴記者,從2008年起,他已經連續10年駐村,積累了豐富的群眾工作經驗,他工作的秘訣就是全身心投入,帶著感情駐村,尤其是要經常往困難群眾家中跑,和群眾打成一片,只有這樣,群眾才會信你服你。
市住建局作為派出單位,也給予灣頭村大力支持,把密切聯系群眾、服務群眾作為轉變干部作風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市住建局局長馬文喜8次到灣頭村調研、走訪慰問,10月17日“全國扶貧日”、“七一”等重要時間節點,馬文喜帶領局機關同志到村調研,送去棉被和油米面等慰問品。 2018年3月24日,機關第一黨委全體同志利用雙休日到灣頭村參加植樹義務勞動,共種植了2000多棵桃樹。市住建局還投資為村里修繕了排水灌溉設施,村內大街準備鋪設排水溝。“當時于書記來村里報到,我沒有當回事,以為應付一下就走人了,沒想到他2年時間真蹲實駐,為村里辦了這么多事,現在全村群眾沒有不認識他的。 ”魏玉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