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王懷明張娜王宇)在平原縣桃園街道“科技小院”內,筆者碰到了張麻村支部書記張洪春,他高興地說:“張福鎖院士給出的氮磷鉀配方,幫助我們找到了土壤改良和高效施肥的最佳方案。 ”
去年,平原縣舉辦“攜手強企名校,開發共建百萬畝綠色農業生產基地”研討洽談會,18家科研院校的48名專家學者參會。活動結束后,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鎖主導的“科技小院”落戶平原。由張福鎖院士牽頭在平原縣桃園街道和王杲鋪鎮各建立一所“科技小院”,安排近10名農學碩士,“零時差、零距離、零費用、零門檻”服務平原農事活動。
師生在“科技小院”里生活、學習、工作,融入農民群眾之中,隨時跟農民進行交流,吃農家飯、干農家活,成為農民的朋友和自家人,不僅給農民做咨詢,也做展示、做培訓,跟他們一起來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問題,提高農民種植技術水平,促進農業增產增效。
魯望集團平原公司承包了平原縣2萬畝耕地,小院科研人員指導魯望集團采用了卷盤式噴灌機,為大面積的水肥一體化提供技術支持。“以往的大水漫灌利用率不足30%,一畝地灌溉一次需水200立方米。如今,這一數字變成了6立方米,而且我們還達到了24小時灌溉30畝地的高水平。 ”魯望集團平原公司總經理孔繁濤表示,“科技小院”簽約時間僅3個月,卻已展示出節本增效、提升品質的雄厚實力。此外,“科技小院”將為農民開展土壤修復工程提供專業指導,力爭3年內打造20萬畝無公害“綠色土壤”。
平原縣委書記王洪霞說:“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是產業振興。我們率先探索平原地區鄉村產業振興之路,實踐農業綠色發展模式,首先要引進農業科技人才、用好農業綠色科技。 ”基于這樣的認識,平原縣請院士博士來耕地種田,解決“三農”發展中存在的“脫節”問題,解決“最后一公里”的農業科技服務問題。積極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與高校院所對接,通過專家引領促產業提升。該縣引進兩院院士等高層次人才 53人、創新創業團隊6個。張華鎮引進熱力學專家余經炎教授,與筱澍生態園合作建設太陽能蓄能溫室大棚6個,每個棚可實現年收益15萬元,比普通棚高出1.5倍;前曹鎮嘉鑫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引進山東農業大學副院長彭福田教授指導草莓種植,年經濟效益可達200萬元。
平原縣縣長袁志勇說:“今年,平原將推進傳統農區實施‘農業突圍’,持續深化‘攜手強企名校,開放共建百萬畝綠色農業生產基地’研討洽談會的活動成果,號準農業發展脈搏,繼續唱響農業經濟的‘借智、引才、融資’三部曲,走實綠色農業和高質量發展之路,努力建設京津冀協同發展示范區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