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德州學院志愿者宣讀學雷鋒倡議書并宣誓
市志愿者協會30余名志愿者來到育紅聾兒語訓學校開展志愿活動(資料圖)
□本報記者李榕
3月5日是第56個學雷鋒日,也是第20個“中國青年志愿者服務日”。當日,德州市志愿服務指導中心在德城區新湖創新金融產業園正式揭牌,將主要發揮規劃研究、樞紐管理、創新設計、社會動員、實體陣地、文化風尚等六大職能,這標志著我市志愿服務工作將要步入制度化、規范化、常態化的軌道。
近年來,我市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為契機,大力弘揚踐行奉獻、有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以推進志愿服務常態化、項目化發展為思路,廣泛開展主題鮮明、內容豐富的志愿服務活動。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市僅青年志愿者就有13萬人,民政慈善義工約5萬人,他們將“天天都是雷鋒日,我們愿做活雷鋒”的承諾付諸實踐,也將自己的理想和夢想注入其中,成為我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一個人的故事:
聚起千人做公益的“最美志愿者”
微笑的面容,干練的氣質,強烈的責任心,忙碌的身影,這是同事和家人眼中的于晶。
48歲的她有著多重身份,既是一位多年從事公益活動的熱心人,又是3家企業的負責人,更是武城愛心聯盟協會的“挑頭人”。“當志愿者有一種被需要的感覺,這種感覺讓人很快樂。 ”于晶說。
1971年,于晶出生于武城縣一個普通的家庭。16歲時,被檢查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當時父母靠東拼西湊借到的5000元錢,將她從死神手里搶了回來。也許是為了傳遞5000元救命錢曾經給這個家庭帶來的溫暖,也許是企業家回饋社會的責任感,事業逐步走上正軌的于晶,開始積極參與各種慈善活動。“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群人的力量是無窮的。 ”為了帶動更多的人加入愛心隊伍,一起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2011年8月,于晶倡議發起了民間公益團隊——武城愛心聯盟,凝聚社會力量一起幫扶貧困學生、關注弱勢群體、開展公益活動。
愛心聯盟成立初期,也曾引起旁人的不解。“拿著自己的錢往里貼,圖啥呢? ”還有一些人認為于晶不務正業,想出名。于晶心里很難過,但所有的質疑都抵不過心中那團希望和理想之火。
一年365天,于晶把大量的私人時間都用在了獻愛心、做好事中。從2011年協會成立至今,她的個人志愿服務時間累計達2000余小時,她和愛心聯盟累計募集善款200余萬元,衣物書籍等物品5萬余件,開展各項公益活動達700余次,幫扶弱勢群體2000余人。
于晶對公益事業的執著,感動了周圍一大批熱心人。從一個人單槍匹馬、敢想敢闖,到如今千余名志愿者加入愛心聯盟。于晶一步步努力著,一點點實現著她的公益夢。她覺得,持續開展志愿服務才能實實在在幫到有需要的人。在此次發布的全省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名單中,于晶更是入選“最美志愿者”。“在最好的年紀做最有意義的事很值得。 ”于晶說。
在我市,像于晶這樣的志愿者,還有許多。他們一年到頭奉獻不止:17年熱衷公益、溫暖鄉鄰的張法國;退休后發揮余熱進行家事調解的“知心姐姐”張秀英;發起“義路相隨”愛心團隊的楊丙文等等。無論是在創城一線、大型賽會,還是日常的交通路口、學校或敬老院,總能見到這群“紅馬甲”熱情服務的身影。他們認為,平時的志愿服務就是學雷鋒的延伸和升華。
一群人的努力:
項目化運作打造志愿服務品牌
在志愿服務形式越來越好,志愿者隊伍不斷壯大的同時,一些困難也逐漸顯現。比如,服務內容相對單一,服務形式較為零散,缺乏專業人才和資金支持等。
如何破解困局?“任何活動的開展,有了品牌效果會更佳,志愿服務也不例外。 ”團市委宣傳部部長、市志愿者協會會長范宜超說。為此,志愿者協會創新提升志愿服務品牌化,面向社會公開征集志愿服務項目,重點培育了“關愛留守兒童”“金暉助老”“陽光助殘”等30個有影響力的志愿服務項目。僅牽手關愛活動一項,就確定了2600名結對幫扶對象,按照2:1的比例招募志愿者5200余名進行結對幫扶。
德城區的留守兒童小悅悅便是被幫扶對象之一。父親離家出走、母親有智力障礙,8歲的小悅悅因此心理自閉,不愿與外人接觸。 4年前,志愿者楊明開始上門結對幫扶,慢慢地讓小女孩敞開了心扉,臉上也有了笑容。走出陰霾的小悅悅主動加入了志愿者隊伍,在這里,她發自內心地感到滿足與快樂。“要把這份愛傳遞下去。 ”小悅悅說。
和市志愿者協會一樣,我市各志愿者組織也在朝著品牌化、多樣化的方向努力。為了幫助德州市新語特教學校的自閉癥兒童進行康復治療,且讓孩子們學到一門手藝,德州學院的志愿者們探索實施了“愛心串珠”關愛自閉癥兒童志愿服務項目。 2018年以來,他們在每周二下午教孩子們做串珠手工藝品,并在每年的世界自閉癥日進行義賣活動,所得收益用于新語特教建設圖書角。去年,該項目獲得了第三屆山東省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創意類銀獎。
打造志愿服務項目品牌化只是我市創新志愿服務的一個縮影。為了引導志愿服務向項目化、專業化、社會化、陣地化發展,自2014年以來,共青團德州市委建立了20余處青年志愿服務站,實現了照顧老人、維修家電、法律服務等志愿服務活動常態化展開。并先后組建了消防、人防、地震、醫療、環保、質檢等18個專業應急志愿服務隊,專業志愿者人數達到3000余人,能夠在突發事件、自然災害、應急求援、專業防護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每個人的行動:
365天,天天都是“雷鋒日”
3月3日,團市委組織開展“志暖德州”學雷鋒志愿服務集中活動,活動包括義診、理發等,百余名志愿者參與其中。“像這樣的活動幾乎每周都組織。 ”范宜超說。
在學雷鋒日來臨之際,我市各地掀起了志愿服務的高潮,各志愿者組織活動亮點紛呈。“前幾年,很多人都會選擇雷鋒日前后來做志愿者,但近兩年,這個現狀得到了改觀。 ”德城區愛邦敬老院院長尹愛英說,平時志愿者們也會常來,陪老人聊天,幫老人義診等。“志愿服務活動在我們這里已經日常化,不分是不是雷鋒日。 ”
如今,對于德州而言,奉獻愛心不是走過場,而是融入血液中的一種基因,志愿服務已然成為一種生活常態。
近年來,團市委和市志愿者協會聚焦志愿服務盲點、弱點,推進志愿服務組織依法登記,加強志愿者培訓管理,建立志愿服務記錄制度,不斷完善工作機制,積極推動志愿服務工作制度化常態化。
此外,為激勵更多市民參與志愿服務,團市委為市志愿者協會的志愿者購買了人身意外保險;共青團德城區委吸收社會資金,成立了“德州市德城區渤愛志愿服務中心”,與45名支教志愿者簽訂協議,除為志愿者提供在校生活保障、交通安全保障外,還為他們購買了人身意外保險;部分縣市區協調各方資源為志愿者提供健康診療、文化惠民等服務。并連續5年表彰了50名最美青年志愿者和500余個優秀青年志愿者集體和個人,給予志愿者更多獲得感和榮譽感。
一個志愿者就是一個文明“航標”。如今,德州正成為一座“志愿者之城”。下一步,我市將創新品牌發展項目,強化“領頭雁”作用,打造15人左右的骨干志愿者隊伍,提升牽手關愛行動、金暉助老、陽光助殘等志愿服務品牌效應,推動全市志愿服務聚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