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德林本報通訊員王懷明張娜
3月5日,記者在平原縣桃園街道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建設現場看到,由街道規劃建設的優質高效農業園區、高端現代產業園區、生態宜居小鎮已經開工建設。“桃園街道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是平原縣委、縣政府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有益探索,是平原農業農村發展的一項重大改革,是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平原實踐。示范區按照土地向適度規模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街道駐地集中的‘三集中’原則,建設智慧桃園、生態小鎮,打造縣城南部次中心。 ”平原縣委書記王洪霞說。
抓住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這根主線——
加快土地規模化經營流轉,讓農民群眾抱團闖市場
走進平原縣前曹鎮鄭莊村“兩委”大院,一幅幅照片和展板生動展示了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規模化流轉土地及村民按股分紅、村集體增收等情況。自2017年以來,該村由黨支部牽頭成立了鄭莊村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經營全村土地,村民“以地入股、按股分紅”,探索出農業大鎮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鄭莊經驗”,村民、集體實現雙增收,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增強了黨支部的凝聚力、戰斗力。目前,該村共有111家農戶加入合作社,流轉土地1014畝,至今已經進行了3輪分紅,2018年一畝土地年純收入超過1300元,明顯高于村民自己種地收益。“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五個振興’要求,‘五個振興’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平原是一個農業大縣,現有878個村、104萬畝耕地、46萬人,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可以說土地和農業是平原最大的資源,要實現產業振興,就必須做好做活土地經營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文章,改變過去一家一戶分散生產的狀況,讓農民群眾抱團一起闖市場。 ”王洪霞分析說。基于此,平原縣率先推進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工作,保證農民群眾有穩固收益、村集體有穩定收入,打消農民群眾對規模化流轉土地的顧慮,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和鄉村產業振興。
2017年5月,平原縣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支部班子好、群眾基礎好、水澆條件好、地塊成方連片”等條件篩選了前曹鎮鄭莊村、王杲鋪鎮甜南村及焦家寺村、張華鎮卜吉柳村等9個村莊進行試點,之后在全縣逐步推開。目前,全縣共有173個村由黨支部牽頭成立173家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轉土地6.65萬畝。入股村民不需要從事任何田間勞作,僅土地分紅一項,每畝年收入便可達1300元以上,比不入社村民多收入150多元,村集體年均增收近3萬元。事實證明,這種模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對加快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起到了關鍵作用,正在被廣大農民群眾認可。“農民群眾最怕土地流轉出去后,收益無法保證。針對這種情況,平原縣委、縣政府明確規定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群眾全程參與合作社章程制定,凡是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如保底收益多少、如何分成、小麥補貼歸誰等,均與群眾討論確定后,寫入合作社章程和有關協議。 ”平原縣縣長袁志勇說。
從縣級層面為降低土地規模經營風險,平原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四個中心”:一是工作推進中心,設在縣委組織部,主要負責保障方向、牽頭抓總、統籌推進,為全縣黨支部領創辦工作把脈定向;二是農技服務中心,設在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新技術新品種推廣、龍頭企業培植及對接、合作社運營等;三是惠農政策整合中心,設在縣農辦,主要負責惠農政策整合;四是為農服務中心,設在縣供銷社,主要負責農資供應、糧食收儲、農機作業等。
以推進合作社與龍頭企業對接為突破口——
培植農業大項目,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在平原縣王杲鋪鎮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規劃圖前,記者看到該鎮綠色無公害糧食產業與龍頭企業對接情況和蔬菜產業與龍頭企業對接情況兩張圖表,醒目地標明了該鎮與中糧集團、宜瑞安公司、山東勝一科技有限公司等10多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對接情況。“王杲鋪鎮是糧食生產大鎮,也是蔬菜產業大鎮,共有糧田耕地面積5.6萬畝、大棚蔬菜面積1.5萬畝,在鄉村振興戰略中,我們經過多次研究,最終確定了‘對接外部企業、打造產業聯盟、實現跨越發展’的工作思路。王杲鋪鎮23個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全部與鑫源糧食種植合作社簽訂股份流轉合同,8800畝土地的種、產、銷全部納入鑫源糧食種植合作社統一管理。同時,在種植鏈條的各個環節對接中糧、中國農墾、山東農科院、甕福金谷、廣西田園等龍頭企業,實現了由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單兵作戰向產業聯盟的轉型升級。 ”平原縣王杲鋪鎮鎮長李冰介紹。“針對傳統農業收入存在的‘天花板’、持續增收難等問題,我們在農村黨支部將土地流轉起來的基礎上,積極搭建平臺渠道,引導黨支部采取多種形式與龍頭企業探索深度合作、發展共贏,面向全國開展‘攜手強企名校,開發共建百萬畝綠色農業生產基地’活動,精準招商,打造農業產業集群,吸引國內知名農業企業入駐,實現了以農促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勢頭,在促進農民持續增收、提速城鄉統籌方面取得階段性成果。 ”王洪霞總結說。
2018年11月19日至21日,平原縣舉辦了“攜手強企名校,開發共建百萬畝綠色農業生產基地研討洽談會”,18個科研院校的48名博士、88家省級以上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參會,廣西田園30萬畝綠色農產品種植等12個重大農業項目簽約,146家企業、合作社組建的“平原現代農業產業聯盟”揭牌成立,打響了“平原有良田百萬”的資源品牌。
“大面積流轉的土地是優質稀缺資源,是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如果我們僅限于農業抓農業、局限于縣內抓農業就浪費了這份寶貴的資源,所以,我們樹立‘以開放促開發、以共建促共贏’的理念,面向全國招引知名企業、知名專家,謀劃農業大項目、大園區,助推鄉村產業振興進入快車道。 ”袁志勇說。平原縣委、縣政府堅持把引進農業龍頭企業作為“1號工程”來抓,與山東土地發展集團、魯望公司合作,規劃建設了鄉村振興桃園示范區、“水上桃園古村落+田園綜合體”項目。
依托農村黨支部領辦創辦合作社,平原縣在鄉村產業振興方面形成了3種模式:一是以王杲鋪鎮為典型的“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產業聯盟”模式;二是以前曹鎮為典型的“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鄉鎮聯合社+特色訂單種植基地”模式;三是以桃園街道為典型的“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龍頭企業、科研院所+一體化農事服務平臺”模式。
以解決合作社遇到的突出問題為關鍵點——
打通土地規模經營“中梗阻”,夯實現代農業發展根基
3月20日,張華鎮劉悅村村民劉亮橋指著眼前的耕地對村支書翁長海說:“書記,遇到風調雨順,咱村合作社的518畝耕地收成肯定沒問題,但要遇到蟲災、凍災等自然災害,這么多地,可怎么辦? ”翁長海說:“為實現保底分紅,守牢農民收入底線,我們打算在購買政策性保險的基礎上,再購買一份商業保險。購買商業險,每畝地縣里補貼8元錢,合作社只需再繳納8元錢,這樣遇到災害,每畝小麥或玉米就能有500元的補償了。 ”
近期,平原縣委組織部牽頭成立了調查小組,進村入戶與村干部和農民群眾探討合作社發展前景,發現合作社發展中遇到很多難題——啟動資金短缺、澆地難、財務管理不規范等。
如何讓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打通規模種植的“中梗阻”?平原縣委副書記孫豐勇說:“我們堅持問題導向,精準靶向施策,針對合作社面臨的幾項難題,出臺了明確的扶持政策,用繡花功夫盯緊抓實,破解規模種植的‘卡脖子’問題。 ”
針對合作社如何化解重大自然災害帶來的經營風險問題,平原縣積極鼓勵合作社除投保國家政策性保險外,積極投保商業性保險,在協調保險公司按照80%優惠的基礎上,剩余保費金額縣財政再給予50%的補貼。針對合作社啟動資金短缺難題,縣財政局聯合市擔保公司、縣農商銀行、農業銀行等單位,計劃為合作社設立專項低息貸款,積極協調商業銀行最大限度降低貸款利率,簡化相關程序,確保方便快捷。針對合作社普遍存在的澆地難題,平原縣鼓勵種植面積500畝以上的合作社購置卷簾式走灌機,除享受國家統一規定的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外,剩余資金縣財政再給予50%的獎補。針對財務運行不規范問題,平原縣各鄉鎮(街區)設立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財務管理中心,縣政府采用購買服務等方式,為每個鄉鎮配備1至3名專業財務管理人員,專職負責當地鄉鎮所有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社的賬目管理。
以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為引領——
不斷釋放農業新動力,引領鄉村振興“突圍”
按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要求,平原縣大力推進農業領域改革,充分激發農業農村資源活力。“在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做活耕地文章的同時,平原縣還緊抓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所有權、資格權和使用權分置)省級試點縣機遇,圍繞做活宅基地文章,積極探索與之并行的村莊合并拆遷、宅基連片整治和土地增減掛鉤、宅基地超標準有償使用3種方式,盤活農村閑置資源,釋放農村發展新動能新活力。以村莊合并拆遷為例,全縣農村宅基用地規模16.67萬畝,通過村莊合并可盤活農村建設用地10萬畝左右,縣里與省土地開發儲備集團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具體實施,村莊復墾成耕地后,村均可實現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 ”王洪霞介紹。
平原縣建立宅基地整治財政獎補機制,對整治后成方連片,且與大田相連的復墾土地,退出宅基地片區,縣財政給予每畝凈指標15萬元的補助資金,計劃今年上報實施500畝左右。對農村宅基地超面積、“一戶多宅”和村內空閑地按標準進行費用征收,收取費用全部歸村集體。按照前期統計的調查數據和初步確定的收費標準,預計平均每村增收1萬余元。“鄉村振興要打破‘地怎么種、人往哪里去、錢從哪來’等瓶頸制約,就要通過改革創新的辦法,實現整體‘突圍’。 ”平原縣桃園街道黨工委書記孟慶泉介紹。桃園街道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按照土地向適度規模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街道駐地集中的“三集中”原則,集中破解了“人地錢”三大瓶頸。一是依托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戶經營模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發展規模化經營。目前,桃園街道22個村莊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將2萬畝土地集中流轉給山東魯望集團,實行規模化經營。二是在街道駐地規劃建設大型田園社區,利用3至5年時間,將全街道63個村莊分期分批拆遷,人口全部向街道駐地社區集聚。目前,已拆遷村2個村莊,今年計劃再拆遷11個村,年底實現回遷入住。三是充分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將村莊拆遷復耕騰出的土地指標入市交易,取得的交易資金全部用于示范區項目建設。全街道村莊完成拆遷復耕后,將騰出8000余畝土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可收回資金約2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