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市出臺2019年扶貧開發工作要點,明確開展12大類重點工作。堅持資金投入不減、工作熱情不減、幫扶力度不減,鞏固和發展好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三位一體”大扶貧格局,推動開發性扶貧與保障性扶貧相結合、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相銜接,保證貧困人口脫貧不返貧。
規范脫貧路徑。扎實開展精準扶貧“回頭看”,對2016年以來的755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及所有貧困戶進行大回訪,實現“村村進、戶戶到”,補齊工作短板,落實扶貧政策,提高貧困群眾幸福感和滿意度。通過落實政策性收入、增加經營性收入等方式,拓寬貧困戶增收渠道。細化“兩不愁三保障”標準,經過精準幫扶,貧困戶實現“三有三凈”,“三有”即貧困戶家中有電視、有電扇、有遮風擋雨的門窗;“三凈”即院內干凈、屋內干凈、個人干凈。規范貧困人口動態調整,做到貧困人口、致貧原因、幫扶措施、脫貧路徑、脫貧成效“五個清楚”。
強化扶貧資金支持和監管。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力度,各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規模不低于2018年。扎實推進涉農資金統籌整合,把脫貧攻堅作為約束性任務,將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行業扶貧資金納入鄉村振興“資金池”,切塊分配到縣市區,統籌用于脫貧攻堅。用好各項金融扶貧政策,強化扶貧資金動態監管。
提升產業扶貧質量和效益。統籌實施2019年度產業扶貧項目,發展扶貧產業園區,提高抵御市場風險能力。積極搭建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建立長效產銷機制。強化扶貧項目管護,全面落實扶貧資產所有權、經營權、收益權和監督權“四權”分置,做好扶貧項目資產確權登記,對建成項目實行建檔立卡管理,確保扶貧資金資產持續有效使用,積極培育扶貧龍頭企業。
提升貧困村整體發展水平。針對755個貧困村的短板缺項,實行“一村一檔”,實施貧困村道路、客車、幼兒園、衛生室、健身場所、生態環境等“五通十有”全面提升工程。持續喚醒沉睡資源,盤活閑置宅基地、房前屋后閑散地、村居外圍荒地、廢棄坑塘等沉睡資源,進行綜合整治和開發利用,增加村集體收入,年底實現貧困村全覆蓋;用足用好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省域內流轉使用政策和耕地占補平衡指標調劑管理政策。
鞏固教育扶貧成效。健全完善貧困學生從學前教育到高等教育資助政策標準化管理體系、職業教育精準扶貧支持體系,做好生源地信用助學貸款工作,實現各學段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確保應助盡助、應貸盡貸;全面推行教育扶貧“三幫一”,組織招募干部、教師、企業家(愛心人士)精準結對貧困學生,年底實現全覆蓋;嚴防貧困學生輟學。
鞏固健康扶貧成效。將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納入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范圍,確保貧困患者個人住院醫療費用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機構減免、醫療救助、社會救助、醫療商業補充保險補償后,原則上個人累計負擔政策范圍內醫療費用低于政策范圍內醫療總費用的10%。細化落實補貼標準,適當提高貧困人口基本醫保個人繳費補貼標準,對特困人員參保繳費給予全額補貼,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給予定額補貼,補貼比例原則上不低于50%。開展針對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白內障患者等特殊貧困群體的免費救治。
鞏固住房安全成效。持續開展危房排查,對2014年以來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進行全面排查,開展危險等級鑒定,鑒定為危房的要進行改造,確保建檔立卡貧困戶住房安全;建立危房改造動態保障機制。
提升保障性扶貧水平。建立兜底保障制度,建立與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掛鉤的城鄉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確保各地農村低保標準不低于省貧困標準。著力構建“大救助”體系,加大臨時救助力度,建立貧困人口即時出現、即時納入、即時幫扶工作機制,探索設立鄉鎮救助金制度,開辟市縣鄉村臨時救助綠色通道。全面落實居民養老保險扶貧政策,為符合參加居民養老保險條件的繳費年齡段貧困人口全額代繳最低標準的居民養老保險費,實現貧困人口基本養老保險全覆蓋。全面推行村級扶貧專崗,深入開發助老、助幼、助患、助殘崗位,吸納具備一定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貧困戶在家門口就業,為特困群體提供家庭清潔、飲食照料、就醫護理、精神慰藉、代買代辦等服務,實現“脫貧不離家、崗位送上門,養老不離家、服務送上門”。
此外,提升貧困群眾內生動力、深化社會扶貧、深化扶貧協作、探索建立長效機制等也是今年我市扶貧工作重點任務。
記者 鄧靜 通訊員 祁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