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擁軍
上世紀90年代初,運河德城區段兩岸,借助“德州黑陶”的淵源影響,特別是剛剛恢復的制陶工藝,興辦了好幾家制陶工場。我當時大學畢業不久,便利用暑假時間到堂姐夫所在的工場打工賺些零花錢,當然也能夠近距離感受神秘的黑陶工藝。
名義上是到工場上班,實際上多是來往于運河岸邊和工場之間,選取岸邊獨有的暗紅色膠泥。多時一天能搞到10多筐,然后再用小平板車拉到工場備用。好在距離不太遠,而且河岸有綠樹陰涼,可用河水洗涼,甚至還可以摸上一些魚蝦、河蚌等,倒也愜意。選擇紅膠泥的地界兒,多靠近蘆葦叢,需要在河灘上挖去20厘米左右,去掉這一層泥沙,往下就是暗紅、細膩、干凈的紅膠泥了。
紅膠泥燒制后,怎么能變成黑陶呢?這個謎底即便是到了暑假將盡、打工結束,我也沒真正弄明白。看著每天出窯的黑陶制品,我急著想問個究竟,但最終還是被在場里干保管的姐夫勸住了。他神秘地說,是火候造化,是師傅獨家秘笈,不外傳的,不能問。據說那時一位制陶師傅的月工資比場里20多名工人的全部月工資還要高。
臨近打工結束,恰好趕上師傅的生日。晚上,場長辦了席面給師傅賀壽兼帶給我送行。酒酣之際,師傅先講歷史,一下子扯到幾千年前;又提奇遇,說某天在南運河邊上偶遇一白胡子長者怎么的,然后搬用圯上老人點化張良的故事大說自己的奇遇。話里話外透著奇詭。但謎底就是不揭開。我帶著這個謎團,一直到了下個世紀。
那時的黑陶,小巧別致的做不來,高大典雅的不能做,加上因為呈黑色,即便德州人也有很多接受不了。因為技術、市場環境、功用等多方面的問題,運河兩岸的幾家黑陶工場存續了幾年后接連關門歇張。黑陶很快淡出我的視野,但那黑瑩瑩的色彩、陶坯樸拙的樣態以及它背后的歷史流脈,卻始終印刻在記憶深處。
再遇黑陶,則是2009年的春天了。為籌備世博會中國館的展品,梁子黑陶舉辦征集黑陶工藝品設計項目。我那鬼精靈般的女兒晨歌正上初中二年級,一直對創意設計之類情有獨鐘。得知這個消息后,她連續幾天到梁子黑陶東風路上的門店索取資料、觀察樣品、啟發思維。最終,女兒從詮釋中華傳統文化入手,擷取龍鳳這一寓意吉祥元素,借鑒漢代漆器上相同元素的創意布局,略去繁縟的裝飾細節,以流暢簡練的線條彰顯龍鳳動勢,最終設計出“舞龍逐鳳”團花圖案并得以入選。而我也對承載女兒夢想的黑陶,又有了窺其堂奧的想法。
晨歌作為獲獎者應邀參觀黑陶制作工藝,我則作為家長一同前往。好嘛!原來幾千年前龍山文化時期,黑是先民崇拜的顏色,是那時最高規制祭禮用品的主色調,而龍山文化因此也有了一個淺近的名稱——黑陶文化。由于其得天獨特的資源稟賦,德州黑陶竟然是龍山文化地重要流脈。幾經輾轉,煙云飛渡,黑陶工藝沉浮跌宕,最終被阻斷了3000年。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由于技術進步、商業發展、文化反思與繁榮等原因,才得以重見天日。特別是,我知道了黑中透瑩、望之如金、如鐵之質、如玉之潤的源脈來由——除卻設計、選材、拉坯、燒制等流程之外,炭火生煙、熏陶成性的匠心獨具,讓人感佩莫名。
一年后,晨歌設計的作品得以在世博會中國館展出。之后,她對創意設計的癡迷也因為黑陶的承載走得更遠、更高、更好。近幾年來,她在大學期間的創意設計作品在全國屢獲大獎,肇始何端?黑陶功莫大焉。
如今,德州黑陶作為“非遺”項目名聲日隆,德州黑陶制品因為守正創新,正在成長為產學研一體、賞用商多維的地域品牌和文化標識,增輝時代,耀映未來!正是——
黑陶輝景肇龍山,墨玉烏金嘆詫觀。盛世德州汲髓骨,增華踵事啟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