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開小學舉辦校園吉尼斯挑戰賽
德開小學以名師培養為抓手,注重學生素質提升,創新學校家庭教育合作模式——
□本報記者于斌本報通訊員孫賢朱靜
“辦家庭教育學校的目的,就是為了打造一所沒有‘圍墻’的萬人學校,讓家長們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給予孩子們多方面的發展。 ”3月29日,在德開小學一樓會議室,一所具有特殊意義的學校——德開家庭教育學校正式揭牌,該校校長孟杰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據介紹,德開家庭教育學校秉承教育就是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的理念,將學校功能與家庭功能融入其中,實現互補,努力打造促進學生人格健全的教育共同體。這是該校探索創新教學模式、貫徹素質教育理念的又一舉措。
德開小學前身為宋官屯鎮實驗小學,2008年整合建校,是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所城市小學,也是我區教育事業跨越發展的標志。“不論是教學還是教師管理培養,我的理念是‘無為而治’,即順其自然,因勢利導,以‘無為’的形式達到‘有為’的目的,從‘無為’之道中開辟一條‘有為’的教育之路。 ”孟杰說。建校以來,德開小學以名師培養為抓手,開設名師成長俱樂部,成為全國典范;探索實行“零作業”新模式,在減少學生負擔的同時,促進他們全面健康發展;將家庭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讓學生全方位提升自身素質……成為我區教育事業發展的標桿學校。
因材施教剔除無效作業,放飛課余生活
近日,在網上流傳著一些關于陪娃寫作業的視頻,視頻將“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這句話演繹到了極致,雖說有夸張的成分,但做作業已成為目前小學教育的一個側寫。“這種情況,在德開小學幾乎見不到。”孟杰認為,作業量的多少并不會直接提升成績,學習習慣、學習興趣和學習方法才是真正影響孩子成績的要素。自2015年開始,德開小學探索實行“零作業”模式,即取消傳統的抄抄寫寫,用學生感興趣的實踐作業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真正讓學習變得快樂。
課余“零作業”,這是一種顛覆性的改革,孟杰為何有這樣的決心?他說,自己決定探索這種模式,源于一次被“吐槽”經歷。 2013年的一天,他坐公交車上班,座位后面兩位家長正在談論孩子的學習情況。其中一人就抱怨現在小學生作業太多,而且多數都是抄寫,有時感覺對孩子是一種折磨。從家長的交談中孟杰得知,他們的孩子都在自己的學校就讀。“家長心疼、孩子辛苦、老師辛勞,但成績卻提不上去。從那時起,我就一直想要找到一種新模式,改變這一現狀。 ”孟杰說。
經過調研和座談,孟杰先從每個年級拿出一個班級,探索取消傳統作業形式,從簡單抄寫轉變為“自主命題”,并根據孩子在校成績和家庭情況“因材施教”,即不同情況的孩子布置不同作業,讓孩子們既能鞏固所學,又有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同時規定每天下午最后一節課設為自習,由老師輔導孩子完成課堂作業,減輕家長負擔,讓學生擁有更多自主時間。
經過近一年的探索,“零作業”班級成績不降反升,不僅是成績進步,學生體育、文藝、創意等方面都有所長,個個性格開朗,遂將這種模式在全校推開。推廣3年來,有過質疑也有過困難,但最終收獲了最好的結果,德開小學學生考試成績在全區依然名列前茅,學生綜合素質飛速提升,家長們理解并支持“零作業”。
名師培養讓教師都成為“總導演”
2018年,德開小學喜結碩果:王鳳霞、張珊珊、段俊環榮獲德州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李帥、趙林娜、孫芳榮獲德州市教學成果二等獎,劉艷春、王朋、王鳳靜榮獲德州市教學成果三等獎。該校成為全市獲獎最多的小學。
一個學校的發展,靠的是什么?它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歸根結底是教師隊伍的建設。
企業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無為而治”,孟杰認為,這個觀點也同樣適用于學校管理。他主張“無為而治”,將中層干部和普通老師推上學校管理舞臺,自己隱身幕后,宏觀管理學校的同時,也充分調動中層干部的工作積極性,挖掘他們的管理和研究潛能,使其盡情施展才華。
現任共青團德州市委總輔導員的李彥峰2015年以前在德開小學任教,課余時間他喜歡研究一些小發明,并自己編制教材,希望將其設為一門課程在全校推廣,得到了孟杰的大力支持。李彥峰組建了“科技制作社團”,帶領學生研究出的多項作品在全國獲獎,李彥峰本人也被評為全省十佳科技輔導員,省、市領導多次到校考察科技創新教育。 2015年,全省科技創新教育現場會在德開小學成功舉行,李彥峰可謂功不可沒。
優秀的學校,不僅能培養好的學生,更能打造名師。李彥峰的成功讓孟杰有了靈感,2014年2月26日,德開小學成立“名師成長俱樂部”,老師自愿加入,在教學之余研究討論自己喜歡的科目,發揮自身特長。王海新老師加入“名師成長俱樂部”后,成立了自己的個性工作室,針對學生課業負擔普遍較重的實際情況,在學校及“俱樂部”的鼓勵支持下,著手“零作業”的探索和嘗試。結合區情校情、學生身心特點,他和同學們共同商議編印了《零作業指導手冊》。他們所帶班級的學生課后沒有書面作業,只需要按照指導手冊完成一些動手實踐性的任務。經過一年多的實踐,該模式得到家長的一致認可。
截至目前,俱樂部老師成立了56個職業個性工作室,開發了上百種校本課程。學校在系統梳理后,形成了德開小學“幸福+”課程體系,該課程體系獲評“山東省優秀課程”。“名師成長俱樂部”積極幫助每位教師找準位置、認準方向,努力為教師搭建展示的平臺,越來越多的老師走出校門舉辦講座,成為名副其實的“名師”。學校已有馬小紅、秦琳、左培、王海新等20多位教師分赴北京、重慶、喀什等20多個城市舉辦講座。
在日常管理和教師培養中,孟杰采取的是扁平化管理和項目化推進,在學校內實行年級組扁平式積分管理,一個年級相當于一個學校,包級校長負責組內全方面的管理,落實學校的各項要求,職責細化,分工明確,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管。年級組內還設有教導處、少先隊、總務處、工會、教科研等與學校各管理部門對口的負責人,負責組織本組內的諸如常規檢查、讀書沙龍、工會文體活動等。工作有條件,干事有平臺,發展有空間,年級組的每一個老師都享受著“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別樣精彩。同時,學校將諸多教育教學事務分解成“名師俱樂部項目”“學生閱讀項目”“課程建設項目”等。在這些項目中既有常抓不懈的,也有緊急任務臨時組建的,由主要負責人負責項目策劃,帶領項目組成員實施完成,并最后進行總結,由校委會進行考核評估。在項目完成過程中,看不到校長的身影,他的作用也就是對項目策劃提出建議,或項目完成后的評估。大家都圍繞一個項目進行,為項目而服務,而不是為校長而干,校長在“項目式”管理下“隱身”。
內外聯動讓家長參與到孩子的教育中
眾所周知,在現代教育中,家庭教育越來越受到推崇。德開小學雖然是城市小學,但生源還是來自周邊的一些城中村,家長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不一。“教育的本源是要教怎樣做人,一個孩子要具備完整的人格,單靠學校的努力是不夠的。近些年,我們在抓教學的同時,有意提升家長在孩子教育中的參與度,從習慣入手,讓孩子們全面發展。 ”孟杰說。
德開家庭教育學校的建立是該校開啟“家校聯合”的一個探索。 2014年,該校實行開放式教學,注重家校聯系,讓家長走進教室,與學生共同學習交流,改變家長“教育是學校一方責任”的觀念。舉辦豐富的親子活動,讓孩子們在快樂成長的同時增強親子互動,為家庭教育打牢基礎。
孟杰介紹,德開家庭教育學校把教育的著力點放在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上,其中學校主要是培養以知識為載體的學習習慣,家庭負責培養生活習慣。針對家庭教育學校的所有課程,將以日學、周寫、月總結的方式進行日常考核,每年兒童節期間對學生習慣和生活技能養成進行考核。考核合格者,頒發考核結業證。這樣,德開小學的孩子們在小學畢業時既能拿到小學畢業證書,也能拿到德開家庭教育學校頒發的證書。“家庭教育的關鍵是轉變思想,目前家庭教育學校正在探索階段,相信未來一定成為教育事業發展的新陣地。 ”孟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