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實地探訪德州市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
11時30分,接警。4秒鐘,反饋給醫院。11時31分,救護車出發。
11時42分,到達現場。
11時45分,載患者返程。
11時56分,抵達醫院。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劉暢攝影報道
在醫院搶救室外,奔波著這樣一群人:她們不操手術刀卻傳遞著生命的接力棒,她們不穿白大褂卻戰斗在與死神較量的第一線。她們是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的調度員,是患者以生命相托的人。4月23日,記者走進德州市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近距離探訪這個鮮為人知的“戰場”。
1分鐘內,完成從接警到出車
“您好,德州120。是需要救護車嗎?地點在哪里?傷情怎么樣?……您電話保持通暢,馬上給您派車了,請注意接車。”4月23日11時30分,調度員閆敏敏接到報警。據報警人稱,經開區袁橋鎮尚德十大道與崇德六大道交叉口發生一起車禍,有四人受傷。
在詢問清楚地點、傷情、人數、性別、年齡等信息后,她僅僅用4秒鐘便將信息反饋給距離車禍地點最近的開發區市中醫院。
同一時間,開發區市中醫院接警室警報響起,醫生陳鵬、護士邢春柳及時反映,飛奔向救護車輛。
11時31分,司機趙志強駕駛2號救護車駛向事發地點。
救護車一路飛馳,10公里的路程,僅僅11分鐘便到達了現場。“傷者在哪?哪里受傷了?”邢春柳邊詢問邊向傷者跑去。記者在現場看到,兩輛事故車輛因受到猛烈撞擊已面目全非,汽油和車身碎片散落一地,讓人觸目驚心。幸運的是,現場四名乘員均無明顯外傷,只是其中一名坐在駕駛員后方的中年男子出現了明顯的胸悶、憋氣等癥狀。
11時45分,醫護人員將所有傷者攙扶上救護車。在駛回醫院途中,陳鵬詳細詢問著每名傷者的情況并進行初步評估,邢春柳則一刻不停地對傷者進行著體溫、血壓及心率等生命體征檢測,并根據患者的受傷部位進行相應處理。
11時56分,救護車安全抵達醫院,醫護人員使用擔架將受傷男子推至搶救室。經檢查,該男子心電圖結果存在異常,考慮到可能由車禍的應激反應造成,陳鵬立即通知內科醫生前來進行進一步檢查。
8小時里,上千個電話全程負責
此刻,在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里,閆敏敏通過監控看到安全駛回待命區的救護車,終于松了一口氣。“我們實行的是首接責任制,從接警到下達命令單,直到救護車到達醫院,我都要承擔起督促責任。”她說。
作為調度中心的第一批調度員,閆敏敏見證了12年里調度中心日新月異的改變。2006年12月,她和同事們冒著風雪穿梭在德州的大街小巷,一輛單車一副紙筆,她們花費1個月的時間邊走邊記,雙手在寒風中凍得紅腫才終于練就了“活地圖”的本事。
閆敏敏告訴記者,如今調度中心共15名調度員,四個分組白夜兩班倒,8小時的工作時間里需要接上千個電話,這其中有患者重復報警、催車,也有讓人無奈的騷擾電話,即使這樣,每一個電話都是以“您好”開始。
12年后,開啟院前急救新紀元
自2007年指揮中心成立以來,受理急救電話480萬個派出急救車輛97.9萬車次救治急危重患者81.7萬人次處置重大事件1737起培訓公眾急救知識,受益10萬余人(數據截止到2018年12月底)
目前,指揮中心已與全市27家急救站組成全市院前急救網絡系統,依托急救調度指揮系統平臺,通過專線連接,共同完成全市院前急救服務工作。標準化的工作方法使我市在省內率先實現了院前急救的無縫隙覆蓋。
2019年1月29日,由德州市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主持起草的山東省《院前醫療急救服務規范》地方標準經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正式發布。這項標準的發布為院前急救行業提供了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范本,為山東省院前急救的發展提供了標準支撐,結束了院前急救無地方標準的歷史。
■相關鏈接:
路遇救護車如何避讓?
1、救護車迎面行駛過來,如果道路中間并沒有物理隔離欄的,應該減速慢行。
2、救護車正在或將要左轉彎,如果行駛在救護車后方,本車應停車讓救護車先行。
3、行駛在救護車前方的,應當在適當時機變道,將原先的車道讓給還在此車道行駛的救護車。
4、行駛在救護車左右兩側的,應當減速,間接控制本車后方的其他車輛的車速。
5、同一個方向的道路只有一個車道的,有條件靠邊停車的車輛應當主動靠邊,讓救護車先行。
6、同一個方向的道路只有一個車道并有應急車道的,不可以在應急車道行駛。
7、在路口遇到紅燈需要停車的,本車后方有救護車閃爍警示燈和鳴笛的,可以稍微向前、向右或向左稍微挪動位置,讓出一條車道讓救護車先行。
如果因避讓救護車而違反交通規則的,例如在紅燈前需要為后方的救護車讓道而闖紅燈壓實線的,可以及時保留證據后聯系公安交管部門,公安交警部門將不會對因避讓救護車的交通違法行為做出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