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王賀本報通訊員石勇趙帥趙慶川
“相比市面現有的同類產品,我們研發的高端抗性糊精,不僅純度高,而且穩定性極佳。 ”4月22日,保齡寶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總監李克文介紹。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保齡寶公司每年拿出5000余萬元用于產品研發,同中科院、江南大學、南京工業大學等20多家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目前,他們同中國食品發酵研究院合作的高轉化率赤蘚糖醇生產菌種構建項目已完成中試,僅此一項,量產后預計年可為企業新增銷售收入上千萬元。
工業經濟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不可或缺的“翅膀”。“我市緊緊抓住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重大機遇,解放思想,創新措施,大力推進產學研合作,引進京津地區優質的科技和人才資源,讓創新鏈加速嵌入產業鏈,有效推動了高質量發展。 ”市科技局有關負責同志介紹。目前,全市已有1120家企業與610家大院大所建立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與大院大所建立合作關系數量達到416家,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30%。
項目導向,用高質量項目引人才引技術
“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排我省十強產業首位,落戶我區的有研科技集團集成電路大尺寸硅材料規模化基地項目是支撐該產業的重要支柱。項目建成后,將成為我國北方最大的半導體材料基地。為支持項目運行,項目方不僅從北京向德州轉移技術人才500余人,還將引進日本專家隊伍。”4月21日,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一位對接有研項目的負責人介紹。
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對接,離不開頂層設計、規劃先行。以我市信息技術產業為例,雖然起步多年,但企業不多、難成規模。想要破局,必須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進行超前布局,核心是引入具有強大帶動作用的高質量項目。引入高質量項目的過程,本身就是本地產業、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過程。
在3月15日的市委常委擴大會議上,市委書記陳勇對招商引資作出明確要求,“要把京津地區作為高質量雙招雙引主戰場,突出招引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 ”記者從市投資促進局了解到,在今年我市的“三個一批”(簽約一批、開工一批、投產一批)活動中,各縣市區累計上報新簽約投資過億元項目205個,總投資1095.6億元;新開工286個,總投資1676.2億元;新投產186個,累計完成投資471.2億元。三類項目中,像有研科技這樣的高新技術項目占較大比重,極大加快了全市各主導產業的科技創新、升級步伐。
特別在傳統產業,新項目對產業創新的促進作用更為明顯。3月19日,山東華魯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發布2018年報。年報顯示,2018年該公司運營效益在全國47家煤化工概念上市公司中名列首位。公司董事長常懷春表示,企業運營效益良好,主要得益于他們下大決心加快實施一批新動能項目,強化自主創新,拉長產業鏈條,不斷培育新動能,拓展企業發展空間,加快了企業由傳統煤化工向高端化工、新材料產業的轉型。
市場導向,讓校地校企合作更接地氣
“今年7月可完成一期項目,電爐鋼比例達到40%。 2025年前完成二期項目,電爐短流程全部改造,全面實現以廢鋼為原料的電爐短流程煉鋼,電爐鋼比例達到100%。 ”4月20日,永鋒集團董事長劉鋒表示。近兩年,永鋒集團同北京科技大學郭占成教授建立了密切合作。依托合作設立的鋼鐵冶金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永鋒集團開工建設電爐短流程生產線。通過電爐替換轉爐,公司生產率提高了3倍,節能減排40%以上。
推動校企合作,是促進科研院所、地方企業實現互利共贏的重要途徑。目前,我市已有1120家企業與610家大院大所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技合作關系。這些合作為全市工業經濟加速轉型升級帶來不竭動力,但其中也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一些專家“請進門”卻“用不好”的情況不同程度存在。解決這一問題,關鍵在于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實踐證明,大院大所與地方政府、企業的合作越具體、越接地氣,成效往往越大。
我市經濟發展較快的齊河縣、禹城市,近年都與大批科研院所建立了緊密聯系,并且不約而同地選擇與山東大學展開深層次的合作。目前,齊河縣已先后與山東大學10個院(部)建立合作關系,并建成山大碳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8個共建研發平臺;禹城市與山東大學簽署多達19項合作協議,攜手共建生物工程等三大研究院,山東大學5個國家級科研技術平臺中已有4個在禹城市建立了分支機構。
依托這類更有針對性、更深入的校地合作,各地相關產業得到長足發展。齊河縣的遠大特材公司憑借與中科院合作研發的國內獨家的“高速鐵路軌道鋼”技術,現已緊緊握住國內同行業的技術話語權和價格話語權。目前,該公司50%以上的產品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獲得授權專利30余項,6個項目獲省科技進步獎。位于武城縣的鼎昌復合材料有限公司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研發生產的接觸軌防護系統產品出口業績居行業第一,國內產品市場占有率高達80%。
服務導向,做好高新項目“孵化”文章
“項目二期主體完工,正在進行內外裝修,預計5月份就可投入使用。 ”4月21日,在位于齊河縣的齊魯科技孵化器建設現場,山東齊魯高科技產業園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經緯說。
2016年起,齊河縣開始投資打造齊魯科技孵化器,集研發、辦公、中試、商業配套、人才公寓等功能于一體,為入孵企業提供政策、手續、管理、法律、融資等全方位服務,目前已有博森干細胞研究實驗室、中翔騰航無人機等30余家優質產業項目入駐孵化發展,同時,設立中關村意谷創投基金,幫助項目解決必需的資金問題。
與過去各類孵化平臺相比,目前齊魯高科技產業園這樣的新一代孵化器項目普遍在服務細節、配套建設等方面上了新臺階,對優質項目、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大大增強。禹城市以國家高新區創業服務中心、創新創業園為核心的“禹創中心”,在全面投入運營后,先后吸引中科院、北大等25家高校院所入駐,建立山大基因組工程、華東理工酶制劑等15個實驗室;引進創業型高端人才團隊29個,新注冊創業企業25家。
針對越來越多的優質創新團隊,各地依托平臺,從資金、政策等多方面給予大力支持,項目的孵化成功率也在持續提升。近3年來,僅在禹城市,就有22個高新項目成功孵化,目前當地在孵企業數量已達81家。在齊河齊魯高新技術開發區,各孵化器孵化出的新企業,大多集中在這里實現規模經營。如今,該開發區已落戶科技含量高、帶動力強的優質企業80余家,其中孵化企業接近50家。開發區管委會堅持以良好的服務和環境留商,并設立產業扶持資金快速通道,符合扶持政策的企業可及時申請扶持資金。
在德州經濟技術開發區,規劃建筑面積達50萬平方米的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正致力于成為全市新舊動能轉換的動力源。這個園區,既具備孵化功能,也有項目加速功能;既有創業功能,也有生活功能。“這里未來將成為‘政產學研金介用’七位一體的全生態創新創造創業基地,真正做到拎包式入駐、全鏈條式促進,入駐企業和人才足不出園即可享受從初創到成長,全過程的保姆式服務。”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項目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內共有2900余人創業就業、工作生活,其中本科以上學歷人員占52%,碩士、博士和中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占12%,已有5個項目出園實現規模化生產,今年預計還將有5個項目出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