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建坤
2015年4月3日,是我在梁子黑陶文化園工作的第一天。在這里與黑陶結緣是我的福氣,時間愈久,愛之愈甚。沒有太大的希求,只愿安靜守護著這一方心靈的凈土,做一名勤勤懇懇、實實在在、默默耕耘的黑陶人。
在梁子黑陶文化園最西頭的車間里,自己一個人靜靜地做泥塑,這是我最為滿足的時刻。“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內心沉浸在泥的世界里,不管是制作之初的不知所措,還是反復考慮時的猶豫不決,都伴隨著一次次的實踐與努力而煙消云散。大膽去做,當泥巴的造型一次次與你的構想更接近,信心與泥塑技藝便與日俱增。
畢加索說過:“藝術誕生于悲苦”。也許困苦與挫折才是孕育藝術的肥沃土壤。生活在和平年代,相比上世紀的藝術大師們要幸福得多。在我工作的車間,我是資歷最淺的員工。因此,諸如濾泥、揉泥、端板、晾貨、出裝窯、打水等等我都要參與。這些工作看似與泥塑關系不大,有時還很辛苦。但這種工作過程的重復體驗,其中的一招一式,何嘗不是活生生的泥塑素材呢?在車間,我的步調和師傅是一致的。不太忙的時候,可以做點泥塑。相比來說,中午是我最佳的泥塑時間,因為比較安靜,沒人打擾,可以靜靜地享受捏泥的快樂。
《鳳凰涅槃》是我自認為比較得意的作品。這一主題起初設計制作時有兩個方案,梁麗霞總經理建議我了解一下亨利摩爾的雕塑理念,由此誕生了第三個方案——變形的梅瓶、火、鳳鳥的組合。在我的反復努力下,最終它得以完美呈現。每一件泥塑要成為黑陶作品都要經過火的歷練,這是虔誠的燒窯人與自然的對話,天人合一方可獲得精品。每一個泥塑或大或小,或人或物,或抽象或具體,背后都是一段小故事。每一個小故事都是前行路上的足跡,或深或淺,通向美好的遠方。
“工藝兼修其修遠,唯有思學才可創;梁子陶人共求索,歷史長河有交響。 ”學習是不斷進步的基石。為此,不僅要通過讀書提高見識和藝術修養,還要和身邊的師傅學習技藝和理念。感恩梁子黑陶人的恩惠!毛軍老師是我敬重的一位前輩,藝術修為高,經驗豐富。每當內心有困惑,只要找到他,毛老師總能不厭其煩地給你中肯的建議。有一次,談話間靈感乍現,由此誕生了名為《女子樂坊》的一組泥塑作品。孫連偉、孔令超、于文玉等師傅是拉坯車間的前輩,我初來時,對黑陶制作一竅不通,是他們的示范與教誨,讓我慢慢熟悉泥性,體驗拉坯技巧,得以不斷進步。梁總也經常指點和鼓勵我;除此之外,還有外出學習的機會。這些都讓我更有信心和勇氣繼續做下去。因此,才有了《鳳凰涅槃》《手拉坯》《儒釋道》《十二生肖小印章》《藝術大師人物塑像》等泥塑作品的出現。通過梁子黑陶人的共同努力,營造了我們這個充滿生機與活力的大家園。感恩有這樣的機遇和環境,讓我有了豐厚的收獲!
對于堅守信念的人來說,時間是最寶貴的財富。既然選擇了藝術,就要為此付出非同一般的努力。雖說在文化園的時間是有限的,但只要時間允許,我就全力以赴去做。相信這一分一秒的堅持,會讓我的技藝日漸純熟。
在梁子黑陶文化園的每一天,都是平靜而怡然的,是美麗而安詳的,是寂寞而自由的,也是充實而有希望的。梁子黑陶文化園,陶藝薈萃之地,心靈棲居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