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街道鄉村振興示范區的現代農場里,6套大型指針式自動噴灌機正在施工作業。記者周坤通訊員張大偉攝
▲張官店“水上桃園古村落+田園綜合體”項目,目前拆遷工程完成,將重點建設美麗鄉村、特色小鎮、田園綜合體,發展鄉村旅游和現代高效農業,爭做全省鄉村振興的先行者
□本報記者楊德林本報通訊員王懷明張娜
“平原縣以活地生金為目標,以適度規模經營為核心,‘五個振興’一盤棋,整體聯動,有序推進,我看后感到很震撼。 ”這是前不久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鄧大才在考察平原縣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后給出的評語。自去年以來,平原縣委、縣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山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出的“五個振興”要求,牢牢把握省委、省政府全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重大戰略機遇,堅持系統性改革,體系化建構,以村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為突破口,以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這根線貫穿全局,重點打造土地、產業、人口“三集中”的桃園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由點到面,全面鋪開。目前,平原縣共有236個村成立了土地股份合作社,流轉土地16萬畝。
平原縣以黨建統領加快土地流轉,推進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思路非常切合廣大平原地區特別是發展中地區農村發展的實際,切實維護了農民利益,激活了農村生產力,打通了制約鄉村振興的“堵點”,使土地成了最稀缺的發展資源和“雙招雙引”主體,取得了“一通百通”的初步成效,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央、省有關部門領導和專家密集到平原縣調研,給予充分肯定。“平原縣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立足實際、深入調研,及時總結推廣基層干部群眾的創新探索,借鑒先進地區的成功經驗,一步一個腳印,努力走出一條具有平原特色的鄉村振興道路,實現做強產業、做優生態、做靚家園的目標。 ”平原縣委書記王洪霞總結說。
抓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這個關鍵,以點帶面活全局
“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真正弄清制約鄉村振興的瓶頸在哪里,然后找出解決辦法。只有這樣才能使鄉村振興有的放矢,精準施策,不走彎路錯路。 ”平原縣委副書記孫豐勇總結說,制約平原鄉村振興的瓶頸共8類,分別是農業經營主體小而散、農業現代裝備能力弱、農民整體素質偏低、農產品生產監管難、農業龍頭企業和品牌帶動能力差、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少、農民收入持續低水平徘徊、農村集體經濟薄弱。
針對瓶頸如何破解?對此,平原縣委、縣政府有一個深入的思想解放過程。平原縣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最大的資源是耕地,現有878個村、104萬畝耕地、46萬人,恰恰是這最大的資源限制了農業進一步發展。原因就在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制約了現代農業發展。“經過討論,我們決定眼光向內改革,在土地規模化經營上做文章,讓包袱變為財富,讓土地生出金銀。 ”王洪霞介紹。
抓住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這個關鍵,以點帶面活全局。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事實證明:農業的出路在現代化,要實現現代化,關鍵在集約化、規模化、機械化。但在土地規模化流轉過程中,農民有顧慮、基層有壓力,怕擔風險、怕干賠了。“放開搞活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一方面要把維護農民利益放在首位,穩定農民承包土地關系長久不變;另一方面要敢于突破、敢于創新、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經過深入調研、審慎決策,我們決定以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加快土地規模流轉為突破口,綜合施策,打出組合拳,進一步解放土地,解放農村生產力。 ”王洪霞說。
把發展土地規模經營與夯實基層黨建,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結合起來。平原縣委總結推廣前曹鎮“鄭莊模式”,打破一家一戶經營模式,將家庭分散經營的土地集中起來,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合作社統一管理、經營,村民和集體按股分紅。并在此基礎上,又總結推廣了以王杲鋪鎮為典型的“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專業合作社+產業聯盟”模式,以桃園街道為典型的“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龍頭企業、科研院所+一體化農事服務平臺”模式。
把發展土地規模經營與對接龍頭企業、發展農業“新六產”結合起來。大面積流轉的土地是優質稀缺資源,是招商引資、招才引智的“金字招牌”,平原縣委、縣政府跳出農業抓農業,堅持三產融合發展,通過成立產業聯盟,大力推進現代農業園區、農業科創園、農產品加工產業園區,致力發展“新六產”。該縣出臺農業“雙招雙引”優惠政策,成立專職招商隊伍,面向全國叫響“平原有良田百萬畝”的資源品牌,加大力度引進、對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 2018年11月19日至21日,平原縣舉辦了攜手強企名校開發共建百萬畝綠色農業生產基地研討洽談會,146個企業、合作社組建的“平原現代農業產業聯盟”揭牌成立。目前,平原縣與中糧、中墾、魯望集團、登海種業等企業均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建立了“科技小院”項目,與青島大學合作建立“兩院一基地”,與省科技廳共建了“農科驛站”。
把發展土地規模經營與推進新型城鎮化、農民市民化結合起來。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結合土地規模經營,平原縣引導一部分農民成為新型城鎮化建設需要的非農業產業工人,實現就地城鎮化,離土不離鄉、農民變市民;一部分人成為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業產業工人,實現就近再就業、失地不失業、農民變工人。
實施示范區重大項目,“三集中”打造鄉村振興制高點
綠油油的麥田一眼望不到邊,新安裝的6套大型指針式自動噴灌機正在施工作業;東大馬村拆遷現場,全村415座平房,全部完成拆遷;魯望農業集團現代化農場項目正式啟動建設。這是4月29日,記者在平原縣桃園街道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現場看到的場景。“桃園街道鄉村振興示范區項目是平原縣委、縣政府推進鄉村振興的一項有益探索,是平原農業農村發展的一項重大改革,是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平原實踐,入選全省鄉村振興重大項目庫。示范區按照土地向適度規模集中、產業向園區集中、人口向街道駐地集中的‘三集中’原則,建設智慧桃園、生態小鎮,打造縣城南部次中心。 ”王洪霞說。
以土地、產業、人口“三集中”為主要特色的桃園街道鄉村振興模式,開啟了以全域城鎮化帶動農業現代化、五個產業統籌推進的新探索。“鄉村振興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投入大、困難多,涉及到方方面面,尤其是要解決好‘人、錢、地’的矛盾和問題,為其他鄉鎮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積累經驗和方法。 ”孫豐勇說。
依托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戶經營模式,把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發展規模化經營。目前,桃園街道22個村已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將2萬畝土地集中流轉給魯望集團,實行規模化經營,并計劃用3至5年的時間,通過“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各類規模經營主體”的模式,全街道8萬畝耕地,全部實施規模化經營。在街道駐地規劃建設大型田園社區,利用3至5年的時間,將全街道54個村分期分批拆遷,人口全部向駐地社區集聚。目前,13個村已經全部拆遷完成。充分利用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將村莊拆遷復耕騰出的土地指標入市交易,取得的交易資金全部用于示范區項目建設。全街道村莊完成拆遷復耕后,將騰出8000余畝土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可收回資金約25億元。
魯望集團是平原縣引進的一家大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已經在桃園街道流轉了22個村的2萬畝土地,種植糯玉米、黑小麥等,打造優質高效農業示范基地。下一步魯望集團計劃繼續加大土地流轉規模,著力打造種養一體、資源循環利用的綠色生態農業,引入高端養殖項目,實施禽畜糞污資源化利用,建設現代化的“放心農場”;另外高標準建設1處現代產業園區,大力推進設施農業、農副產品深加工、倉儲物流等二三產業,帶動更多農民致富。依托魯望集團打造魯望品牌,以品牌帶動促進質量興農。“現代農業的出路在于生產出優質安全放心的農產品,我們依托土地規模化經營,實施雙品牌戰略,首先打造‘魯德原’區域公共品牌,并通過‘大品牌+小品牌’,實現雙品牌集中向外推介,真正實現優質優價。 ”孫豐勇介紹。“示范區內土地、人口、產業‘三集中’,是一個環環相扣的關系,也是一個現代產業相互銜接的過程,不僅能夠實現農業生產環節的做大做強,引來資金和項目,還能夠帶動二三產業發展和就業,改善群眾居住生活條件,實現農業生產方式與農民生活方式的同步改變。 ”平原縣桃園街道黨工委書記孟慶泉分析說,54個村拆遷后僅復耕土地,就可增加近2萬畝耕地,可作為集體資產入股,大幅增加農民收入和村集體收入。另外,平原縣和山東省土地發展集團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充分用好土地增減掛鉤等政策,規劃建設小高層住宅110萬平方米,把全街道54個村分期分批進行拆遷,3至5年達到3萬人居住規模,把桃園街道打造成一個集商業、美食、文化、旅游、田園風光、民俗風情于一體的特色小鎮,實現聚人氣聚商氣聚財氣。
堅持黨領導一切,大力推行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
“我們把土地承包出去,要是賠了怎么辦?遇到災年,歉收了怎么辦?要是我們的利益受損害了,誰來給我們提供保障? ”針對農民的顧慮,平原縣在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堅持底線思維,把各種困難和問題進行了充分估計和預防,尤其是堅持黨領導一切,通過夯實基層組織建設,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讓農民群眾抱團闖市場,增強對接大市場大生產的能力。
2017年5月,平原縣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按照“支部班子好、群眾基礎好、水澆條件好、地塊成方連片”等條件篩選了前曹鎮鄭莊村、王杲鋪鎮甜南村及焦家寺村、張華鎮卜吉柳村等9個村莊進行試點,之后在全縣逐步推開。入股村民不需要從事任何田間勞作,僅土地分紅一項,每畝年收入便可達1300元以上,比不入社村民多收入150多元,村均集體增收近3萬元。農民群眾最怕土地流轉出去后,收益無法保證。針對這種情況,平原縣委、縣政府明確規定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群眾全程參與合作社章程制定,凡是涉及群眾利益的問題,如保底收益多少、如何分成、小麥補貼歸誰等,均與群眾討論確定后,寫入合作社章程和有關協議。
從縣級層面為降低土地規模經營風險,平原縣委、縣政府成立了“四個中心”:一是工作推進中心,設在縣委組織部,主要負責保障方向、牽頭抓總、統籌推進,為全縣黨支部領創辦工作把脈定向;二是農技服務中心,設在縣農業農村局,主要負責新技術新品種推廣、龍頭企業培植及對接、合作社運營等;三是惠農政策整合中心,設在縣農辦,主要負責惠農政策整合;四是為農服務中心,設在縣供銷社,主要負責農資供應、糧食收儲、農機作業等。
針對農村黨支部領創辦合作社運行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和瓶頸,平原縣委、縣政府堅持實事求是、及時解決的原則,不斷進行完善。比如,反映比較多的啟動資金短缺、澆地難、財務管理不規范等問題,都一一制定了解決措施。
針對合作社抵抗重大自然災害風險問題,平原縣鼓勵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除國家政策保險外,積極投保商業性保險,在協調保險公司按照80%優惠的基礎上,縣財政再給予50%的補貼。針對合作社啟動資金短缺難題,平原縣由縣財政出資設立擔保基金,協調農商行、農行為合作社設立專項貸款,要求基準利率、方便快捷。針對合作社普遍存在的澆地難題,平原縣鼓勵合作社購置卷簾式走灌機,除享受國家統一規定的大型農機具購置補貼外,縣財政再給予50%的獎補。針對財務運行不規范問題,平原縣各鄉鎮(街區)設立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作社財務管理中心,縣政府采用購買服務等方式,為每個鄉鎮配備1至3名專業財務管理人員,專職負責本鄉鎮所有黨支部領創辦土地股份合社的賬目管理。
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平原縣緊緊抓住被列為全省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試點縣機遇,積極探索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完善宅基地管理的體制機制,不斷推進深層次的改革,為鄉村振興提供動力和保障。以村莊合并拆遷為例,全縣農村宅基用地規模16.67萬畝,通過村莊合并可盤活農村建設用地10萬畝左右,縣里與山東省土地發展集團合作成立合資公司具體實施,村莊復墾成耕地后,村均可實現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