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市商務系統相關負責人查看黑馬農批市場追溯一體機交易情況
菜農在王杲鋪蔬菜批發市場進行交易
□本報記者鄧靜本報通訊員張娜鄧美平馬靜
我市年產蔬菜1200萬噸,其中約30%供應京津冀等市場。同時,我市也是重要的蔬菜集散地。作為蔬菜外銷的主要渠道,蔬菜批發市場的龍頭帶動作用至關重要。在我市,產地市場、周轉市場是蔬菜批發的兩種主要類型。市場如何才能“活”下來?成熟市場發展歷程提供了哪些可借鑒的經驗?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如何進一步發展壯大?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王杲鋪蔬菜批發市場、黑馬農批市場等具有代表性的市場。
產地市場——
本地“菜園子”直供外地“菜籃子”
在我市優勢蔬菜產區的田間地頭,建有不少產地批發市場。
作為發展歷史最長的產地市場,平原縣王杲鋪蔬菜批發市場具有極強代表性。 5月1日上午10點半,很多菜農開車載著成筐黃瓜來到市場。王杲屯村村民孫蘭臣說:“我給市場送菜12年了,只要品質好,不愁賣不出好價錢。今年種了1.8畝黃瓜,預計收入11萬元。 ”市場總經理杜長瑞介紹,市場95%左右的交易蔬菜是黃瓜,全部產自王杲鋪鎮。每年10月中旬至次年7月底是交易旺季,八成左右的黃瓜直銷到西安、石家莊、天津等地。因為產量大、品質好,銷路穩定,即使在蔬菜價格下跌的年份,王杲鋪的黃瓜也有一定市場優勢。
王杲鋪蔬菜批發市場是依托優勢產區發展起來的典型產地市場,年交易量23萬噸、交易額2.5億元。
該鎮有25年黃瓜種植歷史,最初從壽光學習了冬暖式大棚種植技術。目前有近8000個平均占地面積2畝的日光溫室大棚。蔬菜批發市場占地近100畝,是農業農村部定點批發市場。從其成長軌跡中,可以找到不少值得借鑒的經驗。
在上世紀90年代提倡發展路域經濟的大背景下,王杲鋪鎮在105國道兩側建起了1000余個黃瓜大棚,后來大棚轉至該鎮東北部的前梅、后梅、趙莊等10余個村。因為各方面技術過硬,6年間,當地黃瓜年產量從1萬噸增長到23萬噸。在設施蔬菜仍稀缺的年代,好黃瓜不愁賣,但自發無序交易也帶來了交通堵塞、相互壓價、強買強賣等市場亂象。為此,鎮政府出資建起蔬菜交易市場。
在積極聯系外地收購商的同時,鎮政府強化監管,引導菜農統一進入市場賣黃瓜。不幾年,王杲鋪蔬菜批發市場很快“養”起來,贏得菜農信任,菜農自發上市交易。
通過產地市場收購批發,省去了很多中間環節。近年來,我市全力在田間地頭發展市場,建起包括臨邑縣臨南鎮西紅柿市場、陵城區五李社區西葫蘆市場等在內的38處產地蔬菜批發市場,其中6家被農業農村部批準為定點批發市場。
市蔬菜辦副主任孫保衛表示,我市蔬菜分散生產和大中城市集中消費的特點,決定了產地批發市場將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存在,并發揮重要作用,建好產地市場極為重要。
周轉市場——
“買全國賣全國”打造大流通格局
不同于眾多產地市場,在我市,成熟的大型蔬菜周轉市場只有黑馬農副產品批發市場等有數的幾家。
黑馬農批市場是魯西北、冀東南地區規模和交易額最大的批發市場。目前,市場有300余家固定商戶,依托各自購銷渠道,除了本地蔬菜,北至黑龍江、南至福建、西至甘肅等地的多種菜品涌進市場,并走向我市各縣市區及周邊地區,形成“買全國、賣全國”格局。
時下,正是市場蔬菜供應京津冀等地的旺季。金鄉蒜苔、萊蕪大蔥等在市場周轉后,運往北京、天津、衡水、滄州、廊坊等地。市場副總經理談宇介紹,每年春節后,隨著氣溫由南向北漸次回暖,市場大體形成了上半年南菜北運、下半年北菜南運的格局。每年10月至次年4月,來自遼寧、甘肅,沈陽、赤峰等省市的白菜、土豆、蔥頭經由黑馬農批市場,銷往我市周邊地區。
市場周轉的蔬菜,一半來自我市各縣市區,一半來自外地。流向方面,一半我市居民消費,一半銷往外地。年交易量約200萬噸、交易額約108億元。
黑馬農批市場建于1998年,最初附近菜農自發聚集在市場銷售自產蔬菜。后來通過完善功能設施,提升規范管理,市場迅速成長起來,全國各地的蔬菜不斷涌向這里,產品逐漸豐富,銷量逐漸增加。在鮮活農產品綠色通道實施以后,公路物流迅猛發展,助力了市場發展壯大,形成精細菜、大眾菜等門類齊全的產品結構。現在市場已輻射京津冀,東北三省,內蒙古自治區、甘肅、安徽、福建等20多個省市。
建于2016年的夏津縣中貿農產品綜合商貿園,定位同樣是“買全國、賣全國”。園區位于該縣經濟開發區,周邊有青銀高速、308國道、315省道和德商高速等,區位交通優勢明顯。中貿集團在北京懷柔、通州、大興、順義、房山,天津塘沽、武清等地總計開設了11家中貿農業直營店,通過直營店的建設,將夏津及周邊地區的優質農產品輸送至京津冀等地。但園區也有“成長的煩惱”,夏津不是“菜窩子”,蔬菜產量低;許多外地蔬菜種植大戶也不會跑冤枉路到市場周轉,商貿園面臨蔬菜來源不足的問題。
為擴大蔬菜來源,商貿園與夏津縣瑞豐源果蔬合作社、白馬湖鎮春雨蔥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簽訂協議,成立蔬菜直供基地。當地政府也積極作為,發展蔬菜產業。如在省鄉村振興夏津服務隊的幫扶下,為蘇留莊鎮小蔥種植特色村——劉堤村,統一規劃蔬菜產業園,引導農戶成立合作社,注冊品牌,提高農民蔬菜種植效益。計劃兩年內,發展蔬菜大棚50個,實現產值500萬元。
市場繁榮的關鍵——
走好品牌發展路,嚴把檢測追溯關
縱觀我市蔬菜批發市場發展歷程,孫保衛表示,市場繁榮,有賴于蔬菜的豐足和高品質;蔬菜產業壯大,離不開市場的強有力助推。市場與產業有效結合,才是二者相生相長的關鍵。
市場走到今天,又該在哪方面發力,以進一步壯大呢?產地市場、周轉市場不約而同把重點放在輸出高品質農產品上,并針對自身特點,開展了不少探索實踐。
王杲鋪鎮的黃瓜種植戶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民,總計約5000戶,平均每戶1.5個棚,分散種植難以統一相關標準。作為種植戶和大市場的聯系紐帶,很多經銷商有穩定銷路,并據此打出各自品牌。區域品牌影響力不強是當下制約市場發展的最大問題。
早在2001年,王杲鋪蔬菜批發市場就申請注冊了“杲”牌黃瓜商標,但“杲”牌黃瓜始終沒有大批量“面世”。談及原因,該鎮副鎮長朱林東表示,雖然總體規模不小,但種植、收購端都存在散且小的現狀,這導致了種植端難監管、收購端難統一。若想使用“杲”牌黃瓜商標,必須經過市場更加嚴格的檢測,并支付一定費用,不少農戶、商戶存在“小富即安”思想,“杲”牌黃瓜商標并不受“待見”。
之所以沒有間斷“杲”牌黃瓜商標續展,該鎮有長遠打算。朱林東表示:“鎮上今年會成立蔬菜合作社聯合社,整合現有蔬菜資源,借助平原縣與青島一公司合作的智慧大棚項目,在提高黃瓜產量、品質及品種多樣化上下功夫。今后,還會引入工商資本,建設特色高效農業平臺項目、引入蔬菜深加工企業,完善智能倉儲、物流配送體系,通過一系列舉措,激發農戶、商戶抱團闖市場的意識,形成握指成拳的合力,打造真正有影響力的‘杲’牌黃瓜品牌。 ”
作為“買全國、賣全國”的周轉市場,黑馬農批市場的蔬菜來自大江南北,筑牢產品可追溯體系,對市場站穩腳根尤為重要。
2018年8月,黑馬農批市場推出重要產品追溯系統和電子結算系統,其中,重要農產品追溯系統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蔬菜入場銷售前,需先進行登記,錄入信息,抽取樣品進行化驗檢測,合格后方可入場。交易時,買賣雙方用市場發放的追溯卡進行實名制交易,買方在追溯一體機上刷卡,錢款即打至賣方卡中,并打印出帶有追溯信息的交易小票。相關數據也被上傳至省市商務系統的重要農產品追溯體系管理平臺。這樣,蔬菜各流通節點間的數據全部對接,最終形成了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質量安全追溯鏈條。
目前,市場已安裝追溯一體機300余臺,發放交易追溯卡5000余張,覆蓋所有固定商戶。談宇表示,今后,市場在健全完善監管檢測體系、追溯鏈條的前提下,會強化信息化手段應用,提升市場管理水平,提高放心菜覆蓋率,進而擴大外地傳統批發市場占有份額,同時重點突破大專院校、機關食堂等用菜集中領域的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