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書勝 報道
德州新聞網訊 “今天,我這一個大棚一次賣了2000多斤西紅柿,批發價在2元左右,這就是4000來塊錢,目前來看,這一個大棚能收獲3萬斤,收入6萬塊錢,除去成本1萬,純收入在5萬元左右。 ”5月17日,徽王莊鎮孫世官村大棚種植戶曲金波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
像這樣的大棚,孫世官村還有11個。 2017年,該村通過“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整合流轉土地60畝,投資200余萬元新建高標準冬暖式大棚12個。“目前,我們是與美瑞公司合作經營,美瑞公司提供從種植技術到育苗施肥,再到產品銷售的一條龍服務。‘規模經營、公司運作’的新型模式也將土地的產出效益提高了5倍以上。 ”該村黨支部書記周書濱介紹說。
然而,在兩年前,孫世官村還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小村,村民世世代代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從土里刨食”,過著整日辛勤勞作、卻依然貧苦的生活。從耕地征集到大棚建設,從蔬菜種植到產品銷售,每一步都走得艱難。“由于村民思想保守,讓祖祖輩輩種地的老百姓把土地拿出來交給集體來種,很困難!首先我想到的是開黨員會,先做黨員工作,再發動群眾。 ”周書濱決定先從吸納黨員戶土地入社開始,經過半個月的努力,做通了大多數黨員的工作。 2017年下半年,完成集中連片的流轉土地60畝,新建高標準冬暖式蔬菜大棚,靠西紅柿種植走出了一條增收致富路。“一心一意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 ”是周書濱對自己的基本要求,自2012年上任以來,他便把改變傳統種植模式、帶領群眾致富擺在首位,積極尋找致富模式。村里大事小事,他始終積極主動,不計得失,用自身的言行感召周圍的群眾。老百姓的錢袋子鼓起來了,村集體經濟實力逐漸壯大了。周書濱帶領大家伙,投資80多萬元改善了村基礎設施,對道路進行了綠化、硬化,修繕了排水溝,在田間地頭安裝了動力線,還建起了2400平的文體廣場,現在孫世官村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既然鄉親們、黨員們信任我,我就決不能辜負鄉親們的期望,當一天家,干好一天,為全村村民造福。接下來,我計劃再吸納一些入社農戶、擴大種植規模,積極宣傳推介,提高孫世官大棚蔬菜的知名度。成立蔬菜批發市場,與大商販、大市場直接對接,減少銷售環節和儲運損失,讓菜農進一步提高收入。再就是建立農技培訓基地,吸引周邊村更多農戶參與進來,帶動全鎮規模種植、大棚種植向深層次、大面積發展。 ”周書濱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