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任清松 黃浩珉 劉麗穎)在臨邑鎮朱家胡同村,細心的人們會發現,過去愁眉不展的楊風霞最近眉頭舒展開了,久違的笑容又掛在了她的臉上。原來她癱瘓多年的丈夫能領低保金了,這一下子緩解了她家的生活壓力。
讓楊風霞感到更為暖心的是,依據家庭情況應該申請何種救助已不需要她自己操心,連申請低保都是村里的民生民政協理員朱智慧主動來找她。
楊風霞家的變化,得益于正在臨邑縣開展的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其中,改革低保認定標準就是重要舉措之一。
臨邑縣民政局局長劉蘭波說,為了解決低保認定不精準問題,臨邑縣突破了原來只以收入、財產作為低保認定條件的限制,把支出也納入認定條件,設立貧困預警系數,建立“收入貧困型”和“支出貧困型”低保認定標準,擴大了保障范圍。同時,改變了核算家庭收入辦法,只采集穩定性收入,對于不穩定性收入和采集困難的收入不再計入家庭收入,進一步提高了低保辦理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
低保、臨時救助、高齡補貼、危房改造、扶殘、助學、雨露計劃、扶貧特惠保……政府救助種類繁多,作為“兜底”的社會政策,事關眾多困難弱勢群體,歷來備受關注。
“在充分了解困難群眾‘難’在何處、‘憂’從何來、‘盼’為何事的基礎上,我們提出構建大救助工作格局,著力解決救助分散、程序復雜、救助不精準問題,做到‘多維保障、綜合救助、分級審批、分層救助’。 ”臨邑縣委書記林春元說。
去年,臨邑縣借助“全國社會救助綜合改革試點縣”機遇,探索構建大救助格局。除整合設立專項資金加大投入,足額納入財政預算,確保有錢救助外,臨邑強化制度供給,出臺加強基層民政工作提升為民服務能力水平的工作方案和7個配套文件、5個社會救助制度辦法,實施了9項改革,再造了27項工作流程。
據了解,臨邑縣在改革前,涉及社會救助的34個事項分散在組織、民政、扶貧、司法、人社、群團、教育、衛生、住建等15個部門;救助一般是個人到鄉鎮(街道)申請、鄉鎮(街道)審核申報、縣級審批的流程。改革后,臨邑縣成立了縣級社會救助中心,將原來分散的救助職能全部納入“一門辦理”,并監管鄉鎮(街道)、村救助業務的辦理。同時將低保、生活困難黨員關懷、臨時救助等涉及4個部門12項救助審批職能下放至鄉鎮(街道),流程為村級申報、鄉鎮審批、縣級監管,辦理時間最多可縮短27天。
為使困難群眾及時得到救助,臨邑縣還設有救急難“綠色通道”。老百姓如果遭遇突發的急難事件,通過“即時審批、先行救助”,24小時內先獲得救助,再補齊相關手續,讓救助更加便捷、高效。同時,創新引入了誠信制度,建立失信人員數據庫,申請救助先要簽訂承若書,進行“肯定式”納入,對失信人再申請救助時實行“否定式”審查。由縣社會救助中心牽頭紀委監委、組織、文明辦、法院、檢察、公安、民政、人社等部門,制定《社會救助嚴重失信當事人名單管理辦法》、《社會救助嚴重失信當事人聯合懲戒合作備忘錄》,制定構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聯合懲戒格局,讓救助更加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