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德林李智群本報通訊員夏祥濤
6月11日,天氣炎熱,記者趕到禹城市辛寨鎮前賈村采訪,正趕上市科協駐該村的第一書記李桂發和群眾一起干農活。“這是我連續三輪參與市派第一書記駐村幫包工作,從2015年3月至今,先后在禹城市莒鎮社區、董屯村和辛寨鎮前賈村擔任第一書記,多年的駐村工作,使我深刻地認識到,黨員干部必須以身作則,帶著群眾干,干給群眾看,以黨員的過硬作風贏得群眾信任和支持。 ”李桂發說。
今年48歲的李桂發2014年底從部隊轉業到市科協工作。受組織委派,李桂發從2015年起擔任市派第一書記。“沒有工作經驗咋辦?群眾沒有致富門路咋辦? ”這些都難不倒李桂發,在他身上有一股不服輸的拼勁和韌勁,更有一名共產黨員凡事沖在前、領著群眾往前闖的過硬作風。一身迷彩服,一雙軍用膠鞋,風里來雨里去,到處有他的身影。“說實話,桂發剛來時,我認為不過是‘鍍鍍金’,沒想到他真干,真賣大力氣,全村老少爺們沒有不服他的。 ”董屯村黨支部書記程發軍評價說。
不僅要實干苦干還要會干巧干,扶貧與扶智相結合,引導群眾解放思想,拓寬致富門路。他帶領董屯村干部群眾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流轉土地500畝,建立了富硒馬鈴薯協會、精品雜糧協會,種植馬鈴薯、花生、大豆等作物,取得20多萬元的經濟效益,并給村集體上交30500元。他帶領村里干部群眾外出參觀學習,爭取市科協大力支持,多個渠道共籌集300余萬元資金,建設董屯村大棚蔬菜產業園區,共發展蔬菜大棚30個,每棚當季收入3萬至4萬元。他探索推行“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路子,堅持發展黨支部引領下的全體村民合股、多項產業聯營的發展新模式,采取村產業總收入的20%留給村集體、50%用于擴大再發展、30%分給貧困戶及股東的分配方式,帶領全村干部群眾共奔致富路。
群眾看在眼里,感動在心里。 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李桂發圓滿完成了第二輪市派第一書記駐村幫扶任務,應該返回原單位工作。董屯村干部群眾知道消息后,強烈表達讓李桂發繼續留任的愿望。 2017年3月10日,市委組織部考察組到董屯村考察第一書記時,發生了感人一幕,按照要求,20多名黨員和群眾代表參加考察座談,但群眾聞訊后,越聚越多,來了80多名村民,把會議室擠得滿滿當當,大家就一個要求,“讓李桂發繼續留在董屯村擔任第一書記”。市選派辦尊重群眾意愿,決定李桂發作為第三輪第一書記繼續在董屯村開展為期兩年的駐村幫包工作。
從2017年3月到2019年3月,李桂發把駐村幫包的重點轉移到綜合治理上,興產業,改村貌,樹新風,使董屯村由一個省定貧困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以前村里有打麻將、閑嘮嗑的,現在大家都忙著去種植大棚或者去打工;以前紅白事有大操大辦的,相互攀比的,現在是一切從簡,文明和諧。今年4月,第三輪市派第一書記工作結束,同時啟動第四輪市派第一書記工作,董屯村干部群眾再次表達了讓李桂發繼續留任的愿望。但考慮到其他村莊更需要他去幫扶發展以及其他村莊群眾的強烈要求,組織決定李桂發繼續參加第四輪市派第一書記工作,到禹城市辛寨鎮前賈村擔任第一書記。
2個多月的時間,李桂發把前賈村家家戶戶跑了個遍,做到村莊發展的各種情況了然于胸。當記者前去采訪時,李桂發正忙著制定前賈村村莊發展規劃,“村集體賬上只結余了580塊錢,我感到發展是第一要務,要盡快明確產業發展方向,所以這些天十分焦急,連續加班。”李桂發介紹,經過充分調研,他感到村黨支部和專業合作社融合發展的路子比較符合前賈村實際,能夠最大程度發揮黨支部的組織引領作用,規避市場風險。“下一步我要把‘黨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在前賈村進行探索:一是請教有關專家,多跑市場,讓前賈村西紅柿、甜瓜、彩椒種植再上規模;二是前期通過調研,準備發展螞蚱產業;三是建造‘扶貧工廠’,吸引人才回鄉創業。”李桂發說。
因工作出色,李桂發多次受到市委通報表揚并作典型發言,還被評為“全國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先進個人”“2017感動德州十大人物”等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