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志(中)教學員剪紙。記者劉臻攝
6月17日,記者來到德州市建志剪紙藝術制作中心,見到42歲的創辦人張建志時,他正拿著剪刀、刻刀,和工友一起趕制河北客商定制的一批剪紙作品《蝶戀花》。
建志剪紙是德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張建志是建志剪紙傳承人、第十五屆“德州市十大杰出青年”。他本人和其作品多次在國內各類評選活動中獲獎,在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上獲得優秀傳承人展示獎,在第七屆中國國際版權博覽會上獲得“金慧獎”。今年,他又因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榮獲德州工匠稱號。
癡迷剪紙藝術作品行銷海外
長達8米的《清明上河圖》、彩色剪紙《百子圖》……張建志在向記者展示他創作的剪紙作品時,也打開了話匣子。出生于剪紙世家的張建志,三四歲起就經常蹲坐在曾祖父跟前,看著一張張紅紙被剪成各種惟妙惟肖的花樣。耳濡目染,這種對剪紙特有的情懷一經萌發,伴隨著他一同成長。一直到大學,這一愛好始終沒有放下。
為了追逐剪紙夢想,張建志一度前往北京、佛山等地拜師學藝,通過博采眾長,他的作品融合了南方的細膩和西北的粗獷,逐漸形成了特有的藝術風格。2009年,32歲的他從單位辭職,創辦了自己的剪紙工作室。為了完成一幅作品的設計,他有時在工作室內一呆就是好幾天——先是在紙上繪畫,然后剪刻,再根據剪刻出來的樣品修改圖形,少說也要修改四五十遍。為了打開市場,2010年他在朋友的介紹下,嘗試網上銷售。漸漸的,訂單越來越多,其中年俗和婚慶、山水花鳥題材的剪紙,每年銷售逾百萬幅,甚至遠銷德國、法國。
突破傳統創新開發衍生品
張建志堅信,創新與傳承并舉,才能讓藝術之花絢麗綻放。
把傳統紅色剪紙做成黑色、藍色,是張建志的創新之一。經過百余次試驗,他終于用白酒勾兌出特殊染料,用宣紙制作出了水墨畫效果的剪紙。在染色上取得成功之后,他又開始嘗試用套色進行創作,隨著《百子圖》《仕女圖》等一系列作品的相繼問世,建志剪紙獨到的色彩運用很快得到行業的認可,并讓他在德州剪紙圈里小有名氣。
然而技藝的成功突破并沒有使張建志感到滿足,他認為,傳承剪紙文化,必須開發出剪紙衍生品,讓它們更適用于生活,比如剪紙團扇、書簽等。
為了提升產品價值,張建志把剪紙作品放在鏡芯里面當擺件、室內裝飾品,或者放在剪紙冊里當禮品。不久后,染色剪紙、套色剪紙的衍生品也相繼出現。在第十三屆中國(義烏)文化產品交易會上,他展出的剪紙扇、剪紙卷軸、剪紙擺件,受到八方客商的青睞,訂單紛至沓來,一位北京客商一次性訂購了1000個剪紙擺件。此后,張建志又把他的剪紙作品燒制到陶瓷上、印制在燈飾上,同時還與更多國際元素相結合,比如將剪紙印制在國際象棋上。為了擴大生產規模,張建志于2013年成立了建志剪紙藝術制作中心。
2014年底,建志剪紙成功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如今,張建志的作品屢屢獲得國家級大獎,在各級非遺展會上常常被搶購一空。
培訓2000余學生讓更多人愛上剪紙
在精進剪紙技藝的同時,張建志不忘進行剪紙技藝的傳承。自2009年起,他堅持每年進行免費剪紙培訓,截至目前已有2000余名學員順利“畢業”。
在傳授剪紙技藝的同時,為了讓學習者更快地掌握這門技藝,張建志研發出了一套“五步法”剪紙技法。如今每年在建志剪紙藝術制作中心接受免費培訓的達200多人,中心還為殘疾人學員贈送刻刀、紙張。女工李靜是經過培訓后留在制作中心工作的百名下崗女工之一,她說:“感謝張老師在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又為我們大家找到了‘飯碗’。 ”
□本報記者劉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