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英
炎炎夏日,光足雨豐;城里鄉村,萬物繁盛。而蟬鳴,正是夏日圖畫的背景音樂。從早到晚,一聲接著一聲,一陣高過一陣,時急時緩,不知停歇。王籍詩中說“蟬噪林愈靜”,那份清幽雅致,正是蟬聲所賜;而王維的“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更是況味十足。
蟬鳴是對生命的贊歌。幾乎沒有哪一種生靈像它這樣,在有生的日子里不知疲倦地吟唱,無論雨晴,無論晨昏。小時候總覺得蟬聲聒噪,后來了解到蟬的生長過程,才心下釋然。原來,蟬的幼蟲要經過4年黑暗的地下摸爬,才能換來成蟲一兩個月枝頭上的陽光生活。而且期間還面臨重重危機,因為它一旦鉆出地面,便會遭遇各種天敵。最后蛻變成功、站在枝頭上唱歌的蟬,都是幸運者。蟬鳴,是它歷經長期地下之苦而一朝羽化的欣喜爆發,是它一生執著、苦盡甘來的精彩涅槃,更是對短暫生命的無比珍愛和熱烈贊頌。
蟬鳴是夏日的狂想曲。夏日是萬物瘋長的季節,充足的陽光和豐富雨水,催發植物迅速生長。而蟬聲,則奏樂一般為萬物的生長吶喊助威。蟬鳴于茂密的枝葉間,聽其聲難覓其影,很有種“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的意味。“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蟬的高歌,既是對生命的珍惜與抗爭,也為夏日注入了活力,增添了趣味。沒有蟬聲的夏日不可想象。不說別的,僅就詩歌而言,便少了多少佳句,諸如“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落日無情最有情,遍催萬樹暮蟬鳴”……蟬鳴其實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符號,嵌進文人墨客的詞章里。
蟬的生命不算短,但在陽光下的日子委實不多。它仿佛是踏著夏日而來,又尋著早秋而去,短暫而凄美。所以,仔細聽蟬鳴,便又多了些悲涼的意味。從羽化第一天起,蟬的生命就進入了倒計時。它明白自己生命將逝,所以就更加盡力地鳴唱。那聲音高亢有力,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熱度和精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于是,忍不住為蟬賦詩一首:
朝露枝頭飽,金聲勢若何;三秋幽暗隱,數日凱旋歌。颯颯曉風語,瀟瀟暮雨和;此生誠苦短,努力莫蹉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