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歲,70年黨齡,擔任了50年村黨支部書記,2019年4月12日是一個讓樂陵市丁塢鎮楊盤南街村老老少少群眾揪心的日子,這一天他們愛戴的老書記陳儒林去世了。
人們聽到消息后,從四面八方趕來,發自內心地吊唁、懷念他。 79歲的村民史從州,因患腦血栓留下后遺癥,硬是一步一挪地趕來,就是為了“見他最后一面”。今年78歲的老會計史步林忍不住低聲哽咽,“他是一個好人呀,門前這條路就是當年老支書帶著我們一鐵锨一鐵锨地修出來的,這座橋也是……”。許多外出打工的年輕村民們紛紛趕回村子,“老支書對大家有恩,我們得回來送送啊。 ”
陳儒林,1928年出生,194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1953年起擔任楊盤南街村黨支部書記,一直到2003年因病才從崗位上退下來,是德州市任職時間最長的村支書。病退后,陳儒林跟隨子女在德州市區、樂陵市生活,但鄉親們一刻也沒有忘記他,他的事跡深深地印在人們心里。
村里大事小情,都經過群眾反復討論,大家同意,按上手印
楊盤南街村群眾對陳儒林的工作方法“商量事兒”記憶猶新,每次老支書在大喇叭里一通知,“走啊,大伙兒一塊商量個事”。每戶就自發派一個代表,拿著小板凳到大隊部坐下,先聽陳儒林介紹情況,然后大家發言討論,有時候爭論不休,很是熱鬧。“老書記辦事講民主,涉及群眾利益的事都和群眾商量。楊盤南街村的大事小情,群眾沒有不知道的。像計劃生育、分配宅基、修建水利工程、安裝自來水、集體資產處理、辦電等,都是經過群眾反復討論,大家同意,人人蓋章按上手印。老書記說:大家的事大家當家,人人知情,人人有責。群眾通不過的事情,他從來不強行去辦。 ”楊盤南街村黨支部書記陳煥周介紹。
群眾心里透亮兒,工作就干得快。今年79歲的村民王榮祥回憶說,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人們思想保守,好多事情不敢想更不敢干,當時他承包了村集體的油坊,陳儒林就鼓勵他放下思想包袱,大膽干,帶頭致富過上好日子。在老支書鼓勵下,村里很快辦起了油坊、面坊、鐵匠鋪,許多群眾也由此走上了經商致富的道路。“陳儒林不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也有16年了,群眾為什么還會提起他、懷念他?因為他有一顆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的初心,發自內心地尊重群眾、依靠群眾,有博大的胸懷,把民主作風貫徹到底,讓群眾打心眼里服氣。這是陳儒林留下的第一筆寶貴的財富。 ”樂陵市委書記樊廷雷說。
當好群眾的“主心骨”,好日子大家一塊過,不讓一戶掉隊
每逢農歷四、九,是楊盤南街商貿大集的日子,街上人群熙熙攘攘,交易活躍。現在,楊盤南街村不僅集體有家底,個體經營也十分紅火,家家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這一切離不開老書記打下的底子,在幾次關鍵時刻,老書記敢于決策、敢于擔當,是群眾過上好日子的‘主心骨’。”今年68歲的村民史書華回憶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陳儒林按照上級黨委部署,在村里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他沒有把原來的集體資產分凈吃光,而是充分尊重群眾意見,3輛拖拉機等大型機械留下給群眾耕地、澆水、軋場;村里的飼養處、倉庫等,租給本村的能人辦起煤球廠、榨油廠、機械加工、飼料經營等4處民辦企業。正是靠著這些,楊盤南街村不像有些村莊富了群眾卻窮了集體,村集體每年都拿出一定財力發展公益事業,把大家伙的心緊緊地攏到了一起。
陳儒林有一句經常掛在嘴邊的話:“好日子大家一塊過,不能讓一戶掉隊。 ”“我們村里有一位1946年入黨的老黨員張書堂,后來老人得了偏癱,生活不能自理,我們老支書帶頭,全體黨員輪流伺候,直到半年后老人去世。 ”今年64歲的黨員朱炳智說。
最令全村群眾感動的是老書記對患精神疾病張某一家的無私救助。一次發病,張某把家里的3間房子全燒毀了,一家4口人吃住沒著落,陳儒林張羅給他建起新房。結果不久房子又被張某燒了,陳儒林再次發動大家給他蓋了新房,并經黨支部研究連續6年免除他家的提留。后來張某的病好了,夫妻倆感動得熱淚盈眶:“要不是老書記和大伙的關照,俺一家早就家破人亡了。 ”
這樣的“暖心事”還有許多。每年的除夕夜,陳儒林都是從自己家帶著酒菜,去大隊飼養處和飼養員一起過年,然后讓飼養員回家團圓,他留下值班。村里的孤寡老人和困難戶,他都安排照顧好,不讓一家吃不上飯、過不好年。誰家有困難,誰家有糾紛,找到他不管時間多晚,他抬腳就走,從不怕苦怕累。“陳儒林是一名黨的優秀基層干部,他心中始終裝著群眾,為群眾的事跑東跑西不怕辛苦,就是為了讓每戶群眾過上和和美美的好日子。這就是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是陳儒林留下的第二筆寶貴財富。 ”樊廷雷說。
把清正廉潔看得比命根子都重,處處嚴格要求自己,主動接受監督
陳儒林臨終前幾天,對妻子說:“我想家了,咱回家吧。 ”“給我穿上大襖,回楊盤南街吧……”這成了他的臨終遺言。陳儒林心一直留在他為之奉獻了一輩子的楊盤南街村的土地上。他是一個把名聲看得比命根子都重的人,他不止一次自豪地對家人說:“這些年我沒挨過批評,得到的都是表揚獎勵。 ”
“村里很早就建立健全了財務管理制度,有會計、現金保管,他自己從不直接摸錢。集體的倉庫配有兩把鎖,一把鑰匙保管員拿著,一把鑰匙村民代表拿著,互相監督。村里的錢都是一分一分算計著花,精打細算,勤儉辦一切事情,從不鋪張浪費,并定期公布村財務開支情況,讓村民監督。 ”陳儒林的兒子陳煥然說。
寧肯自己過苦日子,不沾公家一分錢的便宜。經濟困難時期,有一年陳儒林全家過年時只有十來斤麥子,妻子和他商量,能不能從集體借點兒,以后再還上。陳儒林語氣堅決地說:“咱不能開這個頭,過年有東西就富過,沒東西就窮過。 ”結果,麥子磨成面送給了老人,全家人除夕早上喝的玉米粥,中午吃的窩頭白菜豆腐湯。有一年村里打井,從外村請來一名技術員,中午吃飯時,陳儒林把技術員領到飯店買好飯菜,然后就自己回家吃飯了。有一次,一個近門侄子帶工去外地修水利工程,在途中私自用集體的錢買了一雙雨鞋、一件雨衣,回來報賬時被陳儒林查出。侄子認為可以網開一面,沒想到陳儒林不講情面、秉公辦事,在年底分配時把這筆款一分不少地扣下來。
對子女嚴格要求,傳承好家風。“我考上中專那一年,父親給了我兩塊錢,我說我到樂陵縣城還得住一宿,還得交體檢費,他哆哆嗦嗦地又給我找到了七毛錢,然后我就騎著車子帶著那兩塊七毛錢到了縣城住了一晚,第二天體檢,上學。我記著他的原話‘你要想改變命運,你就得靠自己,誰也不能靠,這一輩子就得靠自己’。”陳儒林的女兒陳淑貞回憶說。“‘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陳儒林50年如一日地嚴格要求自己,清清白白做人,傳承好家風,在群眾中間樹立了很高的威信,把共產黨員的初心牢牢地記刻在了群眾心底。這是陳儒林留下的第三筆寶貴財富。 ”樊廷雷說。
一位老黨員留下的“三筆財富”
陳儒林生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