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敷部位起水泡 專家:正常反應 貼敷前需謹記貼敷“指南”
德州新聞網訊(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閻潤珍通訊員王琰)“三伏貼因具有溫經通絡、調理臟腑發揮平衡陰陽、暢通氣血的功能,從而起到扶正祛邪、增強免疫力的作用,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然而,在貼敷期間,很多患者會出現起水泡、痛癢等癥狀,因此,為避免治療期間出現各種狀況,患者需要了解更多相關治療。”德州市中醫院康復醫學科主治醫師劉希良對記者說。
貼敷前后飲食要清淡
劉希良介紹,在貼敷三伏貼前后作息要規律,飲食盡量清淡些,多吃一些新鮮的水果,及時補充水分。
在治療期間,禁食海鮮及雞、鴨、鵝、牛肉、花生、酒、蔥、姜、椒、蒜、韭、芥等易發物,慎食肥甘煎炸之物和生冷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皮損炎性反應或影響治療效果。
貼敷部位注意清潔
“貼敷前后,一定注意保護和清潔皮膚,特別是敷貼穴位的地方,在夏季的夜晚或者外出時,做好防蚊防蟲的準備,防止因蚊蟲叮咬引起皮膚紅腫或感染。”劉希良說,貼敷前一天最好用溫和的沐浴產品洗個澡,去除皮膚表面的油脂。
如果在敷貼前發現穴位處有傷口或者發燒頭疼、嘔吐等急性感染癥狀時,最好延遲第一帖的時間。“不能按時貼敷也不必擔心,貼敷時間前后相差一兩天,效果不會受影響。”劉希良介紹,此外,如果女性在月經期出血量較多,也可適當推遲進行貼敷。
起水泡是正常反應
劉希良提醒廣大市民,貼藥當天不宜沖冷水澡;瘡面沒有愈合前盡量避免洗澡,以防感染。
如果貼藥后皮膚起水泡,患者也不用擔心,這是藥物發揮作用的正常現象,皮膚起皰的病人療效會更好,不必緊張。這時應注意保護好創面,不要搔抓,避免抓破引起感染。小水泡可等待其自行吸收,大水皰可用消毒空針刺破抽液,外涂碘伏,避免覆蓋患處,宜暴露干燥,必要時可到醫院處理瘡面。
那么,貼敷時間應控制在什么范圍內呢?劉希良介紹,貼藥時間一般成人1—2小時,小兒0.5—1小時。要以病人的耐受度為準,貼敷患處出現皮膚紅潤、痛癢、燒灼感時可取下藥膏,用濕軟毛巾擦干凈。
貼敷時間
第一次貼敷:7月12日-7月21日(初伏);
第二次貼敷:7月22日-7月31日(中伏);
第三次貼敷:8月1日-8月10日(中伏加強);
第四次貼敷:8月11日-8月20日(末伏)
貼敷地點
東院區:一樓康復醫學中心
西院區:一樓針灸科,二樓皮膚科,三樓小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