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詢師:請家人多點關懷,幫助老人跨過“心理坎”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俞榮
很多家庭都逐漸發現一個問題,退休前通情達理的父母,為何退休后卻“性情大變”,喜歡“指揮”子女做這做那,無故發脾氣,還總是腰酸腿痛身體不適……17日,記者咨詢多位心理咨詢師,他們表示,近年來,老年人抑郁癥患者增多,而抑郁癥前期大都會出現嚴重的抑郁情緒,如果家人及時發現、及時干預,能夠有效減少患抑郁癥的概率。
頻繁出現身體不適,其實是老人在求關注
最近,小劉越來越不喜歡和婆婆說話,無論她說什么,婆婆總有更嚴重的事情在等著她。“我說頸椎疼,我婆婆說她疼得頭暈;我說曬得有點中暑,婆婆說她也是難受了好幾天,喘不上氣。我就不明白了,為什么要這么‘抬杠’?”小劉說,婆婆退休一年了,日常生活十分悠閑,可就是“添”了“誰都沒有她慘”的毛病。
小劉介紹,婆婆退休前是老師,平時小劉工作中遇到難題,還會向婆婆請教該怎么辦。在她心中,婆婆是個“陽光積極”的人。不知道現在怎么突然喜歡和身邊的人“比慘”,這讓家人都越來越不喜歡和婆婆說話。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劉春陽表示,像小劉一樣遇到家中老人突然變得“身體各種不舒服”的情況并不少見。其實,老人并不是真的如他們口中所說有各種嚴重的狀況,而是心理出現了偏差認識,通過表達“你們都沒有我慘”來引起孩子們的關注。
退休后出現“迷失期”,不能面對環境落差
牛先生退休后,先是在家休息了半年,可是突然閑下來的生活讓他完全失去了重心,后得知單位有返聘名額,他主動爭取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可工作了半個多月,他又不開心了。“之前的下屬,現在成了領導了,而且我現在干的工作和退休前的也不一樣,問同事該怎么干吧,一次兩次總學不明白,也就不愿意再問了。覺得自己可能真的不適合再工作了。”牛先生說,他現在進退兩難,天天生悶氣,不愿意回家,也不愿意去單位。
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韓明芳表示,很多老人在退休后,會出現很長一段時間的“迷失期”,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能干什么,想要培養興趣,又羞于學習。即使返聘,也因為受不了環境落差,造成種種尷尬。
難以完成角色轉換,老人感覺越來越委屈
張阿姨退休前是一名會計,工作特點讓她對細節要求十分嚴苛。退休后,她以同樣的標準要求家人:小孫子應該報哪些學習班才能提高成績、兒子兒媳在備孕二孩時飲食作息要如何調整……都是她親力親為的事情。可在半年前,家里還是因為這些瑣事爆發了爭執。
兒子指責她管得太多,丈夫每天一睜眼就出門“躲清閑”,兒媳婦對她的各種命令也常常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她越來越委屈,覺得自己付出得最多,卻最不被理解、最不被需要。
李春陽介紹,很多老人在退休后,不能很快完成角色轉換,將全部重心從工作轉移到家庭,并以工作中的方式去生活,把親情誤解成“工作合作”。家人總是在數落他們的不是,卻不能指出造成這些“錯位”的原因,而他們自身也不能意識到這一點,認為自己是最委屈的人。
社會、家庭、疾病等,多種原因可導致抑郁
韓明芳介紹,造成老人抑郁情緒的原因有很多,如家庭、疾病、藥物、性格等。
高血壓、心臟病、胃潰瘍、關節炎、糖尿病等疾病往往拖延時間長,治療效果一般,這些都會使人感到無能為力、力不從心、心情沮喪,無奈抑郁。而且,為了治療這些疾病,許多老年人需要規律地服用多種藥物,有些藥物能加重或引起類似抑郁癥的癥狀,如心血管藥物、激素、甲基多巴、左旋多巴等。
此外,老人性格與抑郁癥的關系極大,性格內向者容易患抑郁癥,個性好強者也易患抑郁癥。老人不甘心離退休后無所事事,進而產生無助、無望、無力的悲觀情緒。有些老人在年邁后,會不自覺地聯想到死亡、痛苦,這也會加重他們的心理負擔。
還有部分老人會因為生活變故引發抑郁情緒,喪偶、喪友、體力不支、重病或慢性病纏身,喪失健康、工作、機會、地位和金餞等。所有這些對老年人來說,心理無法承受,從而感到悲哀憂傷。
長期處于抑郁情緒,或將造成嚴重后果
長期處于抑郁情緒,就會影響老人的心理健康,當抑郁情緒發展到抑郁癥,就會導致軀體上的痛苦。
長期處于抑郁中,易出現血壓升高、心率過快或某些冠心病癥狀。原本睡眠良好的老人會突然變得難以入眠,雖入睡但醒得過早,或入睡了卻又自感未入睡,此時服用抗神經衰弱癥的藥物往往毫無效果;原本排便正常的老人會變得難以排便,嚴重可閉結一周,同時還會伴以種種消化障礙,如食欲大減甚至完全不思飲食,有的還出現腹脹、口臭等癥狀。
而且,很多老人善于隱藏自己的抑郁情緒。如果子女不與父母住在一起,他們會在獨處時黯然傷神。當子女回來后,又強打精神說說笑笑,即便偶爾掩飾不住自己的情緒,也會用其他話題搪塞過去。這種情況不易被發現,當發現的時候,癥狀通常已經非常嚴重,甚至很多老人已經有了輕生的想法。
家人多點關懷,幫助老人跨過“心理坎”
一方面,老人退休后,從忙碌且規律的職業生活中退出,轉而過著悠閑、無規律的老年生活,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更是社會角色的轉變。一部分老人會在一段時間內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建議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一些文體活動,如閱讀、音樂、舞蹈、書法、園藝、棋類等,既豐富精神生活,又陶冶情操,更能減少孤獨、空虛感。
另一方面,如果老人不能自己走出抑郁情緒,出現了“鬧脾氣”的情況,家人千萬不要過度指責或者放任不管。老年抑郁癥患者大多性格內向,發病前就不愛交際,如果發病后得不到家人、朋友、同事的理解或遭到誤解,十分不利康復。因此,子女平時要多抽空回家看看,多與他們交流,盡量滿足他們的需求。父母常常為了不讓子女擔心自己,可能會在電話里隱瞞自己的身體狀況,作為兒女如果不細心或長期不回家,恐怕父母病情已經變得十分嚴重了。有時間回家多陪陪老人,陪他們散散心說說話,家人多點關懷,就可以有效幫助老人跨過“心理坎”。
此外,老人自己也要做到每天合理飲食、合理運動,對于長期吸煙、飲酒的老年人,應逐漸減量,最終戒斷,因為戒煙、戒酒是保護腦神經、長壽、益智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定期去醫院體檢,鼓勵老人參加社區健康普查,對疾病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家屬更要耐心傾聽老人對自己心情和病情的敘述,使他們有安全感,以消除孤獨、恐懼、焦慮、抑郁情緒對身體的影響,提高自身抗病的能力,促進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