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有個紅廟李,紅廟李有個老書記,他的名字叫張國華,老書記不簡單,民主治村33年,聲名遠播人人夸……”7月25日,記者走進寧津縣保店鎮紅廟李村,在村文化廣場,村民用快板書的形式敘述了張國華擔任村黨支部書記33年來,村里的發展變化,以及表達對他的敬意。
張國華今年71歲,1986年8月至今一直擔任紅廟李村黨支部書記。在他的帶領下該村榮獲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國計劃生育協會先進單位等。張國華個人先后榮獲全省優秀共產黨員、全省農村學習實踐三個代表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擔任村黨支部書記33年,張國華積累了豐富的農村工作經驗,其中一條“決策講民主、辦事重民意”貫穿始終。現在,紅廟李村因“規范小微權力”再次成為典型,引起了廣泛關注。
“當干部要做到心里亮堂堂,亮給群眾一雙干干凈凈的手,交給群眾一本明明白白的賬。 ”張國華表示。紅廟李村建起了村賬陳列館,整齊排放著該村從1998年至今的賬目本、所有原始單據以及村務會務記錄。村兩委辦公室墻上懸掛著“小微權力運行清單”,每項權力的運行、每項事情的辦理、每筆費用的收支程序都標注得清清楚楚。“決策講民主、辦事重民意”是張國華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不久寫在工作筆記扉頁上的一句話,但怎樣講民主?怎樣讓百姓服氣?則是張國華在工作過程中慢慢摸索出來的。“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后,工作積極性很高,看到村里澆不上黃河水,很著急,就帶領大家出工出力修水渠,好不容易水渠修好了卻不料上游村莊的水引不過來,這一下群眾的意見大了,說什么的都有。通過這個事情,讓我明白了辦好事也要事先征求群眾的意見,也要講民主,不能搞一言堂。 ”張國華說。
張國華領著記者看了紅廟李村的發展變化,在村拼板廠,張國華說:“紅廟李村村民不能光會吹拉彈唱窮樂呵,還要過上收入富裕的好日子,所以我就想辦法考察致富項目,回來后召開黨員和村民代表議事會議,一塊商量,辦成了不少大事。 ”
2011年,張國華外出考察致富項目,發現種植花卉苗木大有可為,他回村后立即召開村民大會,經過商討,村民一致認同發展花卉苗木種植,并于2012年流轉土地300畝建立了紅廟李村苗木基地。2013年,他又以同樣的方式建設占地300畝的有機蔬菜產業園。去年6月,紅廟李村學習保店鎮陶莊模式,充分發揮黨支部引領作用,領創辦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按照“土地入股、按股分紅”模式,與村民簽訂協議,有100多戶村民加入,共流轉土地700畝,每畝保底分紅800元錢,已經進行了兩次分紅。“目前,紅廟李村土地全部進行了流轉,從土地解放出來的農民將來干什么呢?我就琢磨著帶領他們創新創業,村兩委做好保障工作,目前村里共培植了7家從事拼板加工的企業,直接帶動200余村民就業,村集體增收7萬余元。 ”張國華說。能夠辦成這些大事僅靠張國華和村兩委的力量是不夠的,他依靠的是發動群眾,讓群眾參與到村里治理和發展上來,從1990年起,紅廟李村就成立了黨員和村民代表議事會和村民理財小組,真正把基層民主制度落實到位,讓群眾當家作主。
“在紅廟李村有個規定:超過1000元的開支必須走‘四議兩公開’程序,哪一筆怎么支出的,哪一筆怎么收入的,交代明白后張榜公布。 ”保店鎮副鎮長楊紅章介紹。
“一個比較典型的事例,2015年鎮上給紅廟李村配備了一臺聯合收割機,為此,張國華召集黨員和村民代表開了3次會,部分黨員干部提出,將收割機承包給個人,每年給集體上交承包費,但也有黨員和村民提出異議,最終決定,選出3個人負責收割機的管理和使用,其中2名機手負責使用,一名監督員負責管理。給本村收割,每畝比市場價便宜10元錢,到外村收割,要記下每戶的姓名、工費及電話號碼,在村里公開,接受村民監督。在管理上,機手要承擔1%的維修費用,讓機手愛惜機器,及時保養。 ”楊紅章說。
在采訪結束時,張國華真誠地說:“紅廟李村一直是寧津縣和德州市基層組織建設的一面旗幟,我一定發揮好帶頭人、領路人作用,講民主、樹新風、拓富路,讓黨的旗幟高高飄揚,讓每戶群眾都過上好日子。 ”
□本報記者楊德林本報通訊員孫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