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鄧美平)位于夏津經濟開發區的鑫瑞娜家紡有限公司,生產的棉被可以直接放進洗衣機中水洗,洗后不變形、不跑棉。目前,由該企業制定的生產標準正在申報行業標準。
像鑫瑞娜一樣,在夏津,有很多注重創新的企業,幾十年如一日專注一個領域,雖無耀眼光環或龐大規模,卻用潛心經營成就了當仁不讓的業界地位。
企業成長,得益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今年以來,夏津制定“5551”人才計劃,設立專項資金,用于人才引進和創新創業平臺建設,從中國科學院等12所高校院所選聘20名專家到14個鄉鎮掛職擔任科技副職。全縣擁有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83家,其中國家級科技創新平臺2家、省級科技創新平臺26家。 100余家企業與中國農科院、山東農業大學、齊魯工業大學、東華大學、西南大學等50余高校院所建立了合作關系。
創新已成為夏津民營企業的最大優勢、最強音符。在圣源綠色飲品科技有限公司,一排排發酵罐見證企業的成長:2013年初開始,與中國中醫科學院中醫藥研究所葉祖光教授合作開發桑椹系列保健品,逐漸步入發展快車道,僅今年上半年就申請專利6項,成為全市中小微科技型企業、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榮獲全省技術市場科技金橋獎。
市場和政府“雙手”合力,相向而行,夏津民營企業發展正迸發出新活力:提升改造棉紡織、面粉、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延伸產業鏈條,新希望六和生豬養殖屠宰及生態農業項目列入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圣源中國桑產業孵化基地入選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庫第二批優選項目名單;全面開展淘汰落后產能“清零行動”,27家重點企業納入錯峰生產調控名單。
夏津先后印發《關于構建新型政商關系的意見》《推進高質量發展優化營商環境“十個嚴禁”規定》,從干部作風入手,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在全市率先推行無差別“一窗受理”改革,構建“進一個門、取一個號、跑一個窗、蓋一個章、辦一件事”的夏津模式;將“3545”改革推向“1225”的改革目標新高度,1個工作日完成企業開辦審批,2個工作日完成不動產登記審批,25個工作日完成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在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跑出夏津發展“加速度”。
“夏津多數民營企業起步于傳統行業,在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過程中,用好‘新’與‘舊’‘守’與‘變’的辯證法,從產品、工藝、管理賦能入手,推動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聚集,切實強鏈、建鏈、補鏈,不斷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存量變革’‘增量崛起’和‘變量突破’。 ”夏津縣委書記才玉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