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冬亮帶領當地農民學習種植葡萄技術。吳華攝
□吳華
眼下正是葡萄銷售的旺季,在武城縣老城鎮祖寨村的冬亮葡萄園內,果香四溢,一串串葡萄掛滿了架子,令人垂涎欲滴,吸引了許多市民前來采摘。“平時工作也沒有時間出來,正好周末有時間,就過來采摘一下,葡萄真的很甜,比市場上買的甜。 ”9月1日,前來采摘的武城市民陳維維說。
這里的葡萄之所以甜度更高,得益于葡萄園負責人任冬亮引技術、改品種的“秘訣”。“我種的是有機葡萄,沒打過藥,上的都是紅糖和EM菌調配后的肥料。 ”任冬亮說。
今年31歲的任東亮從2017年開始探索有機葡萄的種植模式。之前在縣城饅頭房打工的他,一直懷揣著種植夢。“曾經在老家種過葡萄,養得挺好,結果率特別高,我就想回老家辦個葡萄園。”萌生這一想法后,任東亮辭職回了老家。
創業路上并非一帆風順。首先遇到的就是征地難題。“想征一連片的地,但好多村民不愿出租,最終通過村黨支部幫著聯系這才租成了。買苗沒經驗,買了假苗,一顆都沒活,賠了錢。好不容易種上葡萄后,因為當年春天的一場大風,刮倒所有架子,一切又重新開始了。 ”回憶起創業初期的種種困難,任冬亮說,“創業不在年齡、不在早晚,為的是心里的夢想。 ”“剛開始,有看好的也有不看好的,他東奔西走找種植大戶學經驗、查資料,還從河北請來種植大戶進行指導,失敗多次也不放棄,大家伙兒都挺佩服他的。 ”祖寨村村干部祖志行感慨地說。
經過2年多時間的摸索試驗,葡萄園在任冬亮的精心管理呵護下,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我種的都是國內最新品種,陽光玫瑰、心愿、晨香。葡萄甜度用測糖儀檢測達到了20度以上。 ”任冬亮介紹。
小葡萄,大事業。任冬亮把葡萄園作為實現自己創業夢想的熱土,在探索新技術、新品種的同時,積極打造種植基地+休閑采摘模式,實現了經濟效益最大化。“畝產1500多公斤,去除人工、肥料成本,一畝地能掙1萬多元,這18畝葡萄園比種植傳統的小麥玉米強10倍。 ”任冬亮算了一筆賬。
一個人富裕不是目的,帶動更多人致富才是初心。任冬亮在創業過程中不忘帶領當地村民共同致富,在葡萄園打工的當地村民就有30多人。
“在這里打工不怎么累,一天能掙五六十塊錢,比干其他活兒強,還能學到技術,東亮說了,我們任何一個人想種,他都給提供秧苗、免費指導種植。 ”在冬亮葡萄園打工的村民吳艷梅說,“我今年53歲,還有能力種,沒準哪天我也自己當老板了。 ”
實現鄉村振興,形成產業是關鍵。雖創業不易,但任冬亮用自己的執著和身體力行為鄉村振興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下一步,我將擴大種植面積,再引進一些新的品種,把村里的婦女帶動起來,讓她們也能增加一份收入。等他們學會了技術,就動員大伙兒一塊把葡萄種植做大做強,形成咱當地的特色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