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偏遠鄉村還是繁華城區,孩子們幸福的笑臉、老百姓真切的點贊,都是樂陵教育改革發展成就最直觀、最生動的體現。
為切實解決人民不斷增長的高質量教育需求與供給不足的矛盾,樂陵不斷推進教育均衡化,努力實現學生學習快樂、教師從教幸福、家長放心信任、社會普遍認同。
教育均衡的吸引力——
從“舍近求遠”到“就近入學”
哪個家長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朱集鎮韓張寇村村民張延華,2008年在樂陵城區買了房子,就為了孩子能到城里上學。
張延華說:“村里讀書苦,附近學校的教育教學條件多少年就那樣。 ”讓她沒想到的是,“多少年就那樣”的學校這兩年突然變了,先是朱集中學校舍改造了,破舊的教學樓整修一新,緊接著煤渣鋪的操場也搖身一變成了高標準塑膠跑道,整個校園還進行了綠化硬化。這還不算,鄰居家的孩子進朱集中學學習后,說老師備課、考試用的資料,還有閱讀的課外書,都和城里的開元中學一模一樣。
今年2月,她作出了一個新的決定,把孩子轉回朱集中學上學。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她發現孩子適應良好,笑臉越來越多,成績穩步上升。
樂陵的農村孩子,現在不光享有優良教學條件,還能與城里孩子一樣享受現代化教育。樂陵對照《山東普通中小學基本辦學條件標準》,投資1.3億元對全市學校現代化儀器設備和音、體、美、綜合實踐器材等提檔升級,高標準配套教育、生活設施;投資8000余萬元實施教育信息化工程,全市所有學校實現專任教師人手一微機、校校微機室、班班多媒體,為市直學校和部分鄉鎮建設全自動錄播教室和全市錄播資源平臺,實現縣域內學校互聯互通、資源共享。
統籌城鄉教育,樂陵實施“名校+弱校”集團化辦學模式,走品牌拉動戰略。目前,實驗中學、開元中學、實驗小學等區域名校的成功經驗已在鐵營中學、朱集中學、城西小學等學校“落地生根”,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
隨著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全面推進,樂陵出現了這樣一種現象:由擠到城區就讀的“擇校熱”,變為回鄉就讀的“回流熱”。近兩年,農村中小學學校回流學生2200人。
內涵式發展的塑造力——
不聽話的孩子也能變成優秀生
暑假,開元中學初一(8)班學生任浩南每天除了在固定時間復習功課,還經常在家附近與小伙伴一起運動。別看他長得黑黑瘦瘦,在2018年10月舉行的樂陵市運動會上,他奪得初中組田徑100米和200米的冠軍,打破了市運會這兩個項目的紀錄。提起這事兒,他的同學十分自豪:“任浩南不光學習好、運動好,還是我們的班長和體育委員呢。 ”
一年前,任浩南卻是學校里的“知名人物”。校工師傅都這樣說:“這小子勁兒真大,班里的門都讓他踢壞了。 ”他還愛打架,上課總坐不住,父母忙于工作,任浩南的學習成績自己都嫌棄,用他的話來說:“我就是一個要紀律沒紀律、要成績沒成績的差生。 ”
但在老師們眼里,他是個很有靈氣的學生。班主任谷志剛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我發現任浩南雖然調皮,但他善良,好奇心和好動性強,再加上思維活躍,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聽話’孩子。 ”
經過分析,谷志剛推薦他加入學校足球社團。“社團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足球基本技能,輔以簡單的足球游戲,激發孩子們學習興趣。任浩南進社團后,表現突出,如今已是骨干了。 ”負責學校足球社團工作的老師王鵬說。
日子一天天過去,任浩南受表揚的次數越來越多。他的成績也穩穩進入全班前列,成了大家眼里的優秀學生。“促進均衡發展,要把提升質量作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我們要培育學生發現提升自己的能力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態度。 ”市教體局局長韓文龍說,“我們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培養出更多體格強健、精神剛健,有創造活力、有人格魅力的人,讓更多任浩南式的學生找到自己的航向,實現人生逆襲。 ”
以“全員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為目標,樂陵制定由基礎課程、拓展課程和選修課程三部分組成的課程體系框架。在樂陵中小學實施“六個一”工程建設,對音、體、美、信息技術、書法進行專項指導,建立指標體系進行專項考核;開設紅色課程《冀魯邊精神》,加強紅色教育;進行課程改革試點,通過市、鄉、校三級教科研團隊的協同指導,努力打造課改特色學校。
團結實干的創造力——
新機制新氣象激發教師積極性
崔浩“踩著”中考錄取線進了樂陵一中,大多數人并不看好他,然而,他卻在樂陵一中實現了跨越式成長,今年高考被山東建筑大學錄取。“真的沒有想到。 ”崔浩說,和他一樣高興的,還有同班的其他61名學生。今年高考,他們所在的高三(12)班62人上了本科線,其中24名學生上重點線,5名學生過600分。而這個班的學生,當年剛進一中的分數都很普通。“這個結果我也沒想到。 ”班主任張森感慨:“我想的是,我和同學們一起努力了、付出了,最后成績肯定不會差。 ”
張森2016年大學畢業后到樂陵一中任教,高三(12)班是她帶的首屆畢業班。她說:“班里學生偏科嚴重,尤其是英語成績普遍較差。 ”怎么辦?教數學的張森和英語老師任芳芳商量后,一起帶著全班全力補短板。她除了每天完成自己的教學任務,還把監督學生的英語學習納入工作日常,早自習檢查學生英語背誦,晚上分析學生各階段學習情況。有了和英語老師合作的先例,她和其他學科老師也聯合起來,倡導綜合性學習,推廣探究性學習,積極構建“自主、互助、共進”教學模式。
干勁十足的背后,是學校對老師的大力支持和培養。張森認為:“學校公平的考核機制、良好的培養體制、公平的競爭環境,讓每個老師都充滿了干勁兒,有成績就有回報,讓我們能盡情展示、發揮自我。 ”
我市完善激勵機制,提升績效工資占比,教師績效工資根據教學質量、師德師風、教學常規等情況拉大檔次。對教師隊伍實行“縣管校聘”改革,在2017年順利完成4496人競聘上崗的基礎上,2018年為每個學校設定5%的硬性交流指標,倒逼教師隊伍合理流動、優化配置,共有4649人參與聘任,其中校內直聘564人、校內競聘3875人、跨校競聘167人、支教競聘46人。
新老教師傳幫帶,教學相長共成長。通過實施“青藍工程”“師帶徒”等培養機制,常態化開展“校本教研”,帶動廣大教師主動強業務、提素質,涌現出一大批區域名師,其中1人被評為省特級教師,30人被評為德州市教學能手,146人獲得德州市教育成果獎。
改革創新,讓教育發展內生動力更強勁,正如張森坦言:“大家都說我創造了一個奇跡,其實不是,是所有人一起創造了奇跡。 ”□本報記者 鐘偉 本報通訊員 賈鵬 張肖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