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
德州衛(wèi)運河邊的文化世家有很多,其中包括夏津縣白馬湖鎮(zhèn)的崔氏家族、武城縣魯權(quán)屯鎮(zhèn)的蘇氏家族,以及四女寺鎮(zhèn)的郭氏家族等。當(dāng)然,武城縣籍狀元孫伏伽、圣人王道、能臣廉吏王士嘉以及四朝工部尚書吳中等歷史文化名人都是生在運河邊、長在大堤旁,與衛(wèi)運河有著不解之緣,但由于缺乏其家族系統(tǒng)資料,故只能作為單個歷史名人來作介紹。
1夏津崔氏家族
夏津城西白馬湖鎮(zhèn)所屬的崔樓、崔莊之崔姓,系東漢末到唐代的望族大姓,原居冀州博陵,即今之清河縣城。北魏年間,由五世祖崔光遷居古鄃光德里賈里長屯之側(cè),世代便為夏津人。到了北魏,崔氏一族已非常興盛。孝文帝時的臺閣大臣、三朝元老崔光,是權(quán)傾朝野的重臣,頗得皇帝拓跋宏的倚重。崔光從子崔鴻是緊隨皇帝的侍中近臣,其用十馀年的時間纂成《十六國春秋》,將十六國時期如走馬燈式的朝代更替及各國歷史剖厘清楚,是一部頗受推崇的歷史巨著。
1.崔光
崔光(449-522),夏津崔氏家族的始遷祖,本名孝伯,字長仁,北魏孝文帝賜名光。崔光幼年家貧,嗜書好學(xué),后為人撰寫書稿,以潤筆之資贍養(yǎng)父母。北魏泰和六年(482),崔光仕魏為中書博士著作郎,與秘書丞李彪共撰國史,后李彪解職,史事由崔光專任。后因謀略功,實授太子少傅,遷右光祿大夫。熙平元年(516),封為平恩侯,加授太子太保。
崔光關(guān)心民瘼,擅長辭令,常以委婉之詞規(guī)勸皇帝。一日,禁衛(wèi)軍捕獲一只禿鷹,飼養(yǎng)于宮中。崔光得知后上表說:“貪惡之鳥,野澤所育,不應(yīng)入于殿廷。饕餮之禽必資魚肉,陛下為人父母,豈可棄人養(yǎng)鳥,留意于丑類惡聲哉?”以此規(guī)諫皇帝。
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六月,崔光病卒,謚“文宣”。
崔光一生著述頗豐,“凡為詩、賦、銘、贊、諫、頌、表、啟數(shù)百篇,勒成五十馀卷”。后來大多散佚。
崔光之墓位于崔莊東側(cè),20世紀50年代省文物部門考古隊曾立木質(zhì)碑牌于墳側(cè),上書“北魏崔光墓”,至今崔姓族人仍依時令祭奠。
2.崔鴻
崔鴻(?-525),字彥鸞,北魏史學(xué)家,崔光之侄。仕魏為中散大夫,郎中加前將軍,以本官修輯國史,后累官至給事黃門侍郎,加授散騎常待、齊州大中正。
崔鴻聰明好學(xué),少時就有著述。自北魏景明元年(500)開始,于公務(wù)之暇搜集整理舊史資料,于正始元年(504)著手編纂《十六國春秋》,歷時三載撰成九十五卷。唯恐書的內(nèi)容有悖逆朝廷之處,未敢刊行于世。后為宣武帝得知,遂召見崔鴻說:“聞卿撰定諸史,甚有條貫,便可隨成者送至朕,朕當(dāng)于機事之暇覽之”。崔鴻遂將其中較完備的部分呈給皇帝閱覽。
北魏正光元年(520),奉詔修撰《孝文宣武起居注》。不久,又奉旨修輯國史。正光三年(522),主持國史修編工作的崔光病危,臨終將史事托付崔鴻。崔鴻對其遺稿精心稽考,多方補證,傾注了不少心血,可惜書稿未竣便與世長辭。卒后追贈為鎮(zhèn)東將軍、度支尚書、青州刺史。
北魏永安元年(528),崔鴻之子崔子元將其父所撰《十六國春秋》一〇二卷,謄寫一本,呈獻朝廷,藏于史館,后來原本失沒。
2武城蘇氏家族
武城縣魯權(quán)屯鎮(zhèn)的蘇氏家族是宋代名士蘇轍的后裔。明朝正德年間,其始遷祖蘇子茂、蘇子元兄弟兩人由兗州龔邱(今泰安寧陽)遷來武城,在土地比較充足的運河右岸居家過日。該家族在有清一代共有貢生、廩生和監(jiān)生九十九名,先后考出了五名進士,其中有兄弟進士蘇俊、蘇偉,父子進士蘇習(xí)禮、蘇綖。
1.蘇俊
蘇?。?650-1707),武城蘇氏家族的第一位進士,字用章,別號鈍夫,康熙十五年(1676)考中進士,歷官中書舍人、浙江鄉(xiāng)試副主考、兵科給事中,在官場上素以敢于堅持原則著稱??滴跞荒辏?692)底,蘇俊針對吏部的銓選和捐納兩事連奏三本,即《糾選司銓法徇私疏》《糾巴士達冒濫名器疏》和《糾趙侍郎大不敬疏》,三道奏章就像沉默官場上的三顆巨雷,使得同僚對他刮目相看。
2.蘇偉
蘇偉,蘇俊的長兄,字茂宏,一字濟夫,于康熙三十年(1691)考中進士,歷官中書舍人、順天府武鄉(xiāng)試副主考、中書科掌印中書、湖廣鄉(xiāng)試正考官。因為官時公務(wù)清簡,與翰林李公凱、郎中袁杜少、黃自先諸名流結(jié)為詩社,名噪一時。最能代表蘇偉詩作水平的是他的一首《聞笳因憶鄭圃》詩:“西風(fēng)瑟瑟透衣涼,忽漫笳聲到耳長。萬事因循添鬢雪,一年容易見秋霜。社前巢燕愁新徙,塞上云鴻欲遠翔。羨煞淵明歸去早,籬邊花不負重陽”?!陡嗜K氏族譜》中收有他的詩作六篇。他去世后,康熙朝詩壇盟主王漁洋為其撰寫墓志銘。
3.蘇綖
蘇綖(1710-1778),字其度,號杏村。乾隆十八年(1753)中順天府鄉(xiāng)試,十九年(1754)中進士,為官期間寫下了傳世之作《平定西域闕里告成賦謹序》。其門生大學(xué)士王杰與韓城殿撰《祭杏村蘇夫子文》一篇,以及蘇綖自撰墓志銘和《平定西域闕里告成賦謹序》,均被收入道光《武城縣志》中。光緒《故城縣志》中也收有他的傳記和詩文。
3武城郭氏家族
武城縣四女寺鎮(zhèn)的郭氏家族,是德州地域不多見的非明初移民家族。據(jù)記載,他的一世祖郭仲彬,是元代至正年間恩州的達魯花赤(督官),原籍大都路良鄉(xiāng)縣(今北京市房山區(qū)良鄉(xiāng)鎮(zhèn))。郭仲彬在恩州達魯花赤任上,積極發(fā)展生產(chǎn),重視教育,輕賦減稅,懲治貪官污吏,使當(dāng)?shù)匕傩盏玫皆S多實惠。當(dāng)他任期已滿時,縣民上書懇請讓他留任,最后卒于恩州任上,葬于四女樹(即四女寺)衛(wèi)河之東、減水閘之南,于是其后人在此落戶。明清以來這個家族走出數(shù)位歷史名人,既有明代的兄弟進士郭鏜和郭鈺,又有清代的忠勇父子郭種德、郭宸黼,還有近現(xiàn)代進步人士郭經(jīng)棻、郭魯。
1.郭種德
郭種德,字邁庵,郭仲彬十六世孫。兒時孤貧,侍奉祖母以孝聞名。清中道光十二年(1832)舉人,二十七年(1847)進士,以即用知縣分發(fā)湖北,后署京山、鹽利、嘉魚各縣事,所到之處皆有政聲。郭種德與李鴻章有同窗之誼,但他從未憑借這層關(guān)系請托私事,倒是李鴻章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他的縣衙來當(dāng)書吏。李鴻章曾對自己的兒子說:“從文章到做人,只要你伺候得郭世伯滿意,就是以后到朝堂上做事我也能夠放心”。后值咸豐三年(1853)捻軍北上,兵差不斷,郭種德主動捐獻俸祿萬馀金,以資清軍的物資供給,使駐扎在他那里的清軍糧草無缺。《嘉魚縣志》說他“居官廉平慈惠”。當(dāng)他去官時,舊書數(shù)簏外,別無他物。
郭種德文采出眾,著有《楚俗雜詠》一卷、《苷園文集》四卷、《苷園隨抄》二卷、《批定紅樓夢》?!吨匦薅骺h志》載有郭種德《楚謠弁言》和《批定紅樓夢序》,以及景山甫所撰《郭邁庵先生楚俗雜詠序》、袁勵杰所撰《郭邁庵先生苷園隨抄序》和《郭邁庵先生批定紅樓夢序》、黃成霖所撰《郭邁庵先生苷園隨抄序》、王獻唐撰《郭邁庵先生批定紅樓夢序》和《郭蓮石山東田賦概要序》。據(jù)上世紀九十年代《聯(lián)合報》報道,《郭邁庵先生批定紅樓夢》已在平原縣圖書館被發(fā)現(xiàn),原是其后人于解放前捐獻給恩縣圖書館的,后合并到平原縣圖書館。有學(xué)者稱,《郭邁庵先生批定紅樓夢》“與脂硯齋批本具有同等學(xué)術(shù)價值”。
2.郭經(jīng)棻
郭經(jīng)棻,字蓮石,清末庠生,供職于山東省財政廳。歷任山東省國稅廳籌備處科員、山東省財政廳股長、清理山東財政委員會委員、山東財政沿革史編輯、山東財政講習(xí)所教員、山東省政府財政廳田賦主任兼土地陳報處主任,并奉省政府主席聘任兼充省政府財政研究會會員,山東省行政人員訓(xùn)練所教員、縣佐治人員考試委員會評校委員等職。
郭經(jīng)棻以孝親聞名鄉(xiāng)里,他的薪俸所入大部分用來養(yǎng)母。1920年春,他的母親重病,他四處求醫(yī)問藥。他的叔父母年老無嗣,一貧如洗,他毅然將自己所有的田地房舍,全部送給叔父母居住耕種。自己一家則住在茅草房內(nèi),戚族鄉(xiāng)里對他無不稱贊有加。
郭經(jīng)棻的著作有:《山東田賦概要》四卷、《覺廬文稿》一卷、《蓮舫日抄》二卷、《覺廬年譜》一卷。民國《重修恩縣志》載有他的《重裝先人遺像記》《翼經(jīng)堂家藏批定紅樓夢記》《翼經(jīng)堂家藏苷園隨抄記》《焦山游記》《讀山左明詩抄記》《郭母孫太君遺像記》《山東田賦概要自序》《關(guān)于廢漕之芻見》《月入風(fēng)來室隨筆序》《鬲津舉氏家藏先人遺像書后》《讀陳孝廉徙居詩感言》《王氏族譜序》《善因室主人學(xué)佛隨筆序》等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