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是鄉村振興的核心載體,農產品流通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關鍵一環。經過幾年不懈努力,我市農業農村改革持續深入,農業農村資源配置不斷優化,農產品流通體系日益完善。
然而,我市農業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農業內部產業結構不合理。種植業占比較大,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物流等服務業占比相對較小。2018年,我市農林牧漁業實現增加值359.2億元。其中,種植業增加值190.1億元,約占整個農業的53%;而包含物流在內的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為39.1億元,僅占11%。二是物流集約化程度低。缺乏規模大、技術設備完善的龍頭企業,普通農戶和散戶仍然以常溫物流和自然物流為主,缺乏冷藏設備與技術,農產品物流成本和損耗率居高不下。三是農產品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2018年,全省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總產值與農林牧副漁總產值平均比值為2.21,而我市僅為1.1。
農產品流通關系農業農村的持續健康發展,直接影響到農民的增收致富。完善農產品流通體系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順應趨勢,完善發展模式。當前,新一代信息技術快速發展,實體經濟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為傳統農產品流通行業升級提供了廣闊空間。應抓住機遇,整合現有政策舉措,著力提升農產品物流的現代化水平。可以設立包含農產品物流在內的現代物流發展協調組織,統籌包括現代農產品物流在內的現代物流協調發展,推動各類配送中心開放共享,集約利用物流資源,提升流通效率。創新流通方式和流通業態,深入推進電商和實體流通相結合,完善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加快構建冷鏈物流體系,推進各種形式對接直銷,做到線上線下互動共推。
科學規劃,優化整體布局。結合我市實際,對農產品物流節點設置開展深入調研,綜合考慮地理、交通、農業產業以及農產品市場等多方面因素,進行差異化布局。依托現有物流體系,進一步強化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按照農產品物流標準化要求,適時建設農產品冷鏈物流、加工儲存、連鎖配送以及檢驗檢疫等綜合性農產品物流服務中心。特別要強化政府引導作用,對傳統農貿蔬菜市場進行改造升級,促進其便利化、規范化發展,最終形成點式布局、網狀發展、橫向協同、貿易互通的空間布局。
強化市場意識,精準招商引資。要樹立“客戶至上、市場至上”的意識,深入分析市場需求變化,不斷提高競爭意識。要建立市場常態化分析研究機制,根據農產品特有的季節性、周期性特征,研究分析周邊省份各類農產品專業市場經營情況,準確把握市場行情,及時調整農業生產,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強。要面向周邊中心城市精準招商,精準對接招引京津和濟南等周邊城市的大型商超(連鎖)機構、農貿市場和食品加工企業,適時舉辦專題農產品展銷活動。要把市場需求和信息及時傳導至農產品生產者,引導農戶不斷完善農業生產基礎設施,不斷提升標準化規范化種養殖水平,健全農產品品質全程可追溯體系。
加大扶持力度,強化內生動力。要充分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撬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支持地區流通及倉儲設施建設。要引導工商資本有序投資產業化、規模化的農村物流項目,提供區域性、系統性解決方案。要培植壯大帶有區域性、系統性的農產品加工流通領域的龍頭企業,扶持有市場有渠道的種植大戶和“能人”,帶動普通農戶共同把德州農產品“運出去”“賣出去”,讓普通農戶更多地分享產業鏈增值收益。同時各類農產品生產主體要強化品牌建設,加大科技投入,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擴大市場占有率。
□李勇鵬(作者單位:市委政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