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渝支醫助秀山當地醫院建起導管室,培養一支專業團隊,市人民醫院心內科醫生張強——
張強(左三)收到感謝信和錦旗
□本報記者滕璐劉瀟本報通訊員李夢嬌
10月28日,德州市人民醫院心內科主治醫師張強通過微信視頻,叮囑重慶市秀山縣土家族苗族自治縣人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向濤在手術中應該注意的事項。雖然援渝工作結束了,但張強沒有與當地醫生斷了聯系,還經常詢問他們的手術情況。
援渝一年時間,張強幫扶當地醫院建起了導管室,培養了介入治療團隊,并帶領團隊開展500余臺介入手術,讓當地百姓家門口享受到優質診療服務。
不負使命幫建介入診療科
秀山縣地處山區,氣候陰暗潮濕,當地百姓有在室內烤火的習慣,且喜歡吃高鹽高油以及麻辣的食物,這些習慣都是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去年9月18日,張強來到秀山后,顧不上過多休息,第2天就到該縣人民醫院心內科工作,先是了解科室整體工作,包括人員配置和醫療設備情況。當得知科室正準備籌建介入診療科,張強很是欣喜,“秀山方圓300公里內沒有介入診療科,對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來說,及時進行介入治療很關鍵,多耽誤1分鐘,就可能有生命危險。 ”
在導管室的布局、管理制度、人員配備方面,張強借鑒北京阜外醫院、山東省立醫院以及德州市人民醫院的模式,制定了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建設標準。“對先進地區的模式生搬硬套可不行,得結合實際情況。 ”張強說。為此,他動了不少腦筋,翻閱了不少文件資料,為建立規范的導管室不遺余力。
一個月后,導管室建成,張強帶領團隊醫生接診了第一位手術患者。一名小學體育老師突發急性心梗被送進醫院搶救,準備實施手術之際,患者突然在手術臺上出現心臟停跳,情況十分危急。張強立即組織全科人員對其實施心肺復蘇,隨即進行手術。最終,患者手術成功,術后恢復良好。
為患者留下一支不走的團隊
導管室建立后,手術開展并不順利。當地很多百姓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人去世后不能攜帶金屬類物品,但支架是金屬材質,植入后很難取出,因此對手術很抵觸。“一定要讓介入技術順利開展下去。 ”張強下定決心。為了讓老百姓看到介入手術帶來的效果,張強走遍了秀山縣的鄉鎮衛生院,進行宣教、講座、義診。成功的手術案例多了,當地百姓口口相傳,越來越多的人接受了這項技術。
為了讓貧困患者焦章秀不擔心手術費用的問題,張強甚至想跟科室同事一起,出錢替她墊上手術費。但患者家屬得知可享受報銷90%的政策,術后僅需花費3000多元時,激動地對張強說:“張大夫,這個錢我們拿得起,謝謝! ”“要想讓介入診療科真正發展起來,還得培養技術精湛的醫療團隊。 ”這也是張強當時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當時,張強帶教了3名醫生,向濤、王二力、易克忠。為了讓他們快速成長起來,他分別為他們定制了培訓計劃。除了在手術臺上手把手帶教,針對手術中如何消毒才能做到無菌,如何選擇支架的長度等問題,每周四下午,他會結合手術的實際情況進行講解。張強認為,對于醫生而言,最重要的就是避免術中并發癥的出現,保證患者安全。他對醫生們提出了敬畏并發癥的理念,讓他們在腦海中始終繃緊安全弦。
如今,向濤已經可以獨立開展中等難度的手術,王二力可以完成初級難度的手術,易克忠能完成造影檢查。
一年的時間很快過去了,張強回到了德州的工作崗位,但他仍掛念著那里的百姓,為當地的醫生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