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福
故城縣鄭口鎮位于河北省東南部京杭大運河畔,東與山東省德州市相鄰,南與武城縣接壤,面積120.7平 方 公 里 ,2017年 常住 人 口112296人。這里明代曾是德州衛右所的軍屯之地,清代中期便成為一個僅次于故城縣城的大集鎮。因瀕臨京杭大運河,素得漕漁之利,物阜民豐,時有“小天津衛”之稱。1945年6月,故城縣城由故城鎮遷至鄭口鎮。
1名稱源自古代渡口
“鄭口”之名源自運河古渡。古時河上無橋,兩岸百姓往來皆靠渡船擺渡,于是沿河一些村莊便有人做起了擺渡生意。明代時此處有一鄭姓人的渡船最大,不僅能渡人還能擺渡車馬,因而名聲大振,鄉民稱他的渡口為鄭家渡口。又因渡口往來人多逐漸形成大集市,所以附近人們便到此進行物資貿易,也習慣稱去“鄭家渡口”云云。再后來,人們嫌拗口,將“渡”字刪掉,就叫成了鄭家口。近年,又不知從何時開始將鄭家口進一步刪繁就簡,干脆直呼“鄭口”了。
1958年成立衡水專區故城縣鄭口公社,1983年改鎮。1996年合并杏基、趙行兩鄉,鎮域面積達105.7平方千米?,F轄81個行政村和4個社區,人口9.9萬人。
2清中期有“小天津衛”之稱
鄭口鎮是一個明初由碼頭發展起來的小城鎮,后發展成店鋪鱗次櫛比的三街五巷,清代中期已成為一個僅次于縣城的大集鎮。這個鎮街由東往西整齊地排列著三道街,朝廷官衙、商業店鋪以及各種作坊都井然有序地排列在經過明確分工的街道兩旁。
一道街,也叫大街,解放后政府機關和公、檢、法、司等“官衙”均建在了這片遺址之上。
二道街多為商業店鋪,它像一條長龍,北端一座石牌坊似龍頭,南端如龍尾,彎彎曲曲一直潛入運河碼頭。沿街兩側酒肆、茶館、飯店、旅館、藥鋪、雜貨鋪、油鹽店櫛比鱗次,人來車往,十分繁華。入夜,店鋪燈火通明,手提貨籃和食盒的小販沿街叫賣,滿街的香氣在暮煙中散發,整個小城都被包裹在濃郁的芬芳之中。二道街應是該鄭家口的主街,是由運河碼頭最先和自然形成的。
三道街應是手工作坊和金融郵政所在地,麻繩鋪、鐵匠爐、染布坊、煙絲廠,還有銀行、郵政局都在這條街上。逢到集日,四井八鄉的民眾推著車、挑著擔、牽著牛羊一大早趕來,賣糧的、賣布的、賣水果蔬菜的……地攤上貨物琳瑯滿目,農村所需要的杈耙掃帚、筆墨紙張、吃喝穿戴、針頭線腦,應有盡有。本來就彎彎扭扭窄憋的使人透不過氣來的街面變得更加擁擠,人們摩肩接踵,喧呼震天,一直趕到日頭偏西才漸漸離去。
在眾多客商中尤以山西商人的實力最為雄厚。他們曾在鄭家口一道街北頭集資修建了一所氣勢恢宏的“山西會館”,作為同鄉聚會、娛樂、交流經濟情報信息的場所。山西會館雕梁畫棟,古樸典雅,氣勢恢弘,人們習慣稱為“北會館”。會館內關帝殿、大戲樓飛檐斗拱,青磚灰瓦,景象殊異,可惜日偽時期毀于戰火。山西會館的匾額由雍正山西籍進士、大書法家祁嶲藻題寫。
山西商人的入住經營和迅速暴富,使得當地商人心理上有所失衡。為抗衡外地商賈爭搶業務,當地商人便在鎮南頭臨近河堤處也建造了自己的會館,俗稱“南會館”,建筑規模略小于山西會館。
清咸豐同治間,捻軍倡亂土匪猖獗,鄭家口富商集團為保住既得財富而演繹了共同對抗劫匪的佳話。商人代表約集諸商以三十家為首事,籌辦經費,募勇丁二百名,漸增至四百名,修筑圍墻一千八百馀丈,上有女墻,高厚皆二丈五尺。建立四門,又筑炮臺六座,晝夜防守,所以鄭口鎮始終未遭蹂躪。練勇亦屢隨富商剿賊出力,前后花費銀兩共達數萬。
3明清運河軍事重地
故城縣有一些以營、寨、屯命名的村莊,它們均系由明初軍屯演變而來。在離鄭口鎮不遠的黑龍港河畔,有一個叫千戶莊的村子,與千戶莊一河之隔的是潘屯、申家屯、張家屯、東宇屯、西宇屯、崔屯六個村莊,這“六屯一莊”都是明代推行衛所制度的產物,說明此地為明初德州衛右所的主要屯駐地。
光緒《故城縣志》記載,明洪武元年(1368)境內設北直隸河間府景州故城縣 ,后緣邊置德州衛后所和德州衛右所。清雍正元年(1723),鄭家口駐防滿蒙營兵。乾隆元年(1736),故城運河裁淺夫,設河兵十八名,駐鄭口。十二年(1747),故城縣設巡檢司駐鄭口。
康 熙 三 十 二 年(1693),總河靳輔題請設縣丞,因本縣運河夾錯山東運河內,奉文歸并山東省的河道廳管轄,縣丞亦聽山東省河道廳考察。此體制運行33年后的雍正四年(1726),奉文故城縣丞仍歸直隸管理任命。
道光元年(1821),鄭口鎮設游擊營?!暗拦馐辏?832),汰巡檢移縣丞駐鄭鎮”?!翱h丞自前明正德元年(1506)裁汰,后不可者”。
對于移縣丞駐鄭鎮的原因竟是因為缺分太瘠,即該職位油水太少,聽起來頗有些滑稽可笑。縣志這樣寫道:“蔣珊,字道侯,江蘇陽湖人,道光年任縣丞。道光十二年(1832)卒于官。時丞署在城外河干,久圮。因與紳戶鄧雨香有舊,生寄居,歿寄葬,殯殮及送眷屬皆鄧雨香與同官分任焉。嗣以缺分太瘠,遂裁巡檢歸并縣丞,駐鄭口鎮。”
光緒《故城縣志》同時記載:“游擊署在鄭鎮東,久圮,今游擊周榮興移置鎮內大街。把總署在鄭鎮大街南?!?/p>
4霸氣十足的挑水組壩
在故城縣鄭口鎮原運河大橋西轉彎處,有一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鄭口挑水壩,俗稱龍尾埽。鄭口鎮這段河道地處大運河轉彎處,“ 水深流急,多次漫堤決口。從明代開始就進行治理,最早是使用柳樹護堤。一般十棵柳樹為一捆,倒掛堤內以防河水沖刷堤根。因柳樹倒掛堤內轉彎處很是壯觀,頗像龍尾,故被稱為‘龍尾?!?。光緒《故城縣志》記載道光二十三年(1843),鄭口至徐莊修龍尾埽一百九十五丈?,F存鄭口挑水壩共有六處,都是在明、清險工基礎上重修的。民國二十三年(1934)春,由三、四區(按行政區規劃現當屬三朗、鄭口、房莊等鄉鎮)村民籌款3000元在徐莊險工砌磚壩一處。新中國成立后,進行了多次維修。遭遇1953年、1956年、1963年、1998年四次洪水侵襲,挑水壩安然無恙,確保了故城縣城的安全度汛。
這六個挑水壩位于鄭口鎮鄭口運河大橋西側,全長約910米。呈倒“U”型分布在河堤內側,從運河上游至下游分別為其編號為一至六號。一號與二號挑水壩的平面為長方形坐于堤坡上,迎水面兩側為圓角,后尾插入堤中。其中二號挑水壩雕有“民國三十六年桃月建筑”字樣,清晰可辨;三號挑水壩的平面為菱形,迎水面為尖形,后尾插入堤中。壩體迎水面上留有當年監測運河水位的高度標示;四號挑水壩平面呈梯形,迎水面兩側為圓角,后尾坐入堤中;五號挑水壩平面為長方形,迎水面為弧形,兩側為鈍角,挑水壩后尾坐入堤中;六號挑水壩的平面呈梯形,迎水面和兩側面相交處為圓弧形,挑水壩后尾坐入堤壩中。上方為鄭口大橋,大橋的兩個橋墩正立在挑水壩后尾處。2011年,鄭口挑水壩作為河北省八處遺存之一入圍京杭大運河申遺項目的申遺點,成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5南埠商艫詩贊多
“南埠商艫”是故城八景之一,詩贊所折射出的是鄭口鎮的商業繁榮。光緒《故城縣志》載:“鄭家口鎮濱臨衛河,為南北水陸要沖。居民稠密,賈肆繁多。前志八景南埠商艫即指。此鎮有營有汛,為大都會?!惫饩w《武城縣鄉土志略》載:“鄭口鎮與直隸故城縣交界,南通汴省,北達天津,為直省由衛河入武境第一碼頭。商賈云集,行旅絡繹。地方亦極繁富,誠為一大市鎮?!惫饩w《武城縣志》也說:“位于城(武城舊治)東北五十里水程鄭口,因地處河灣,南北官舫,糧船往來不斷,帆檣浮動,揚帆景流。若一字雁陣,風景不亞吳楚”。
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過鄭口,作《鄭家口夜泊次俞宜黃韻因懷昔年計皆諸公》:“飛沙竟日少光輝,浪急風高月色微。為憶含桃催物候,尚淹行李未春歸。吳歌獨自彈長鋏,楚制堪憐著短衣。來往常經鄭家口,當時同伴共來希?!?/p>
清中期邑宰蔡維義《南埠商艫》:“萬里車書一版圖,燕南粵北此通衢。樓臺映水煙初合,舸艦迷津浪欲無。鳷鵲雨晴香馎饦,鯉魚風暖蔭菰蒲。懷來最是升平事,滿載楊帆樂轉輸?!笨h丞秦永清《南埠商艫》:“瓠子桃花絕泛洪,舳艫云擁日方中。恤商自得熙熙意,趨市應馀皞皞風。浪起懸帆朝汛白,燈連接榜夜光紅。無忘郭外來賓旅,千里長河一邑通?!?/p>
武城詩人米璋(現建國鎮于古屯人)有詩:“盈盈春漲滿,習習好風生。估客攤錢戲,皇華衣繡行。鹥鳧分上下,帆席任縱橫。落影遮堤柳,排空噴海鯨。坐看新月涌,來趁早潮平。欲借扶搖勢,蓬萊計幾程”。
邑人賈如璽《南埠商艫》說:“何事人煙聚此都,飛帆啣尾集商艫。構成貿易通功市,寫出升平輻湊圖。穩泛三更檣帶月,安眠一枕岸啼鳥。閑來不阻登臨興,句滿奚囊酒滿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