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的日益凸顯,當下很多家庭面臨贍養4位老人的局面,如何才能讓老人的晚年生活質量有保障?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與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相比,養老機構能夠為老人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受限的老人提供更為系統和專業的照護服務,因而成為很多家庭的選擇。
明年1月1日起,《德州市養老服務條例》將正式實施,其中針對機構養老服務方面給予明確規定。如優先發展護理型養老機構,逐步提高護理型床位比例和康復護理水平;社會化養老機構應當為老年人提供個性化、多樣化服務,滿足老年人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不少養老機構負責人表示,《條例》為今后進一步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服務多元化 照護更專業
“剛開始不愿來,現在不愿走”,是入住德城區紅湖老年公寓3年來陳書華夫妻的真實寫照。今年81歲的陳書華告訴記者,她的老伴兒因頸椎手術失敗導致身體偏癱,紅湖老年公寓護理部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量身制定了照護計劃,包括服藥、協助就餐、協助大小便以及康樂活動等。“剛來時,老伴兒情緒低落,大部分時間臥床,現在精神很好,每天都會坐輪椅參加公寓的各項活動。”陳書華欣慰地說,她是陪著老伴兒來的,沒想到住得挺舒心,兒女沒了后顧之憂,夫妻倆的老年生活質量也提高不少。
《條例》中提到,要優先發展護理型養老機構,逐步提高護理型床位比例和康復護理水平。建立入院評估制度,根據老年人能力評估標準,對入住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實施分級分類服務。紅湖老年公寓院長徐寶營表示,目前公寓打造的模式正與之契合。公寓現有300張床位,其中護理型床位200張,現入住的160名老年人中,66%是半失能與全失能的。“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生活無法自理的老人送到養老機構,接受專業照護。”徐寶營介紹,老人入住前都會進行能力評估,根據他們的肢體智力情況,細化照護等級和照護內容,對完全失能的老人,護理員定點查房,每隔一至二小時翻一次身。“很多完全失能的老人送來時身上長著褥瘡,經過我們精心護理,再也沒有長,少受了很多罪。 ”徐寶營說。
除了吃飽、吃好、照護好外,老年人的養老需求已經上升到如何滿足精神慰藉、社會參與、價值實現等方面。
12月19日,在平原縣社會福利中心,七八名老人在“管家”的陪同下舉行了擰螺絲比賽,他們爭分奪秒,認真參賽。“以前,自己一個人在家里窩著,如今在福利中心,有人陪著一起下棋、打牌,還能參加活動、比賽,挺樂呵。”今年87歲的修和慶直夸,“這樣的生活才叫做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
平原縣社會福利中心由縣政府投資建成,引進了全國知名養老服務品牌——旬彩長者服務機構。“每位老人入住時,都有一名家庭管家負責,帶老人熟悉居住環境,認識新伙伴,消除對環境的陌生感,解決處理日常起居飲食中的問題。 ”福利中心管家部主管趙冉冉介紹,“我們會根據老人意愿定期舉辦一些小活動。借助社會力量,邀請學生、志愿者來中心表演節目,與老人們互動。經常會帶大家去琵琶灣公園、康熙探花莊園等周邊的景點散心。 ”
多種經營模式 激發新活力
最近一段時間,原屬于平原縣張華、腰站敬老院的院民陸續搬遷到了源華老年公寓,開始新生活。“我原來在腰站敬老院,搬到這里感覺很好啊,生活更好了。 ”腰站鎮林橋村74歲的老人穆懷青說。
今年初,平原縣民政局在調查中發現,鄉鎮敬老院普遍存在設施陳舊、證照不全和消防安全問題。“資金有限,投入不足,造成鄉鎮敬老院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越來越與社會脫節。 ”平原縣民政局局長劉濤說,不僅如此,公辦養老機構的人員配比也嚴重不足,多數敬老院只能解決基本的吃、住、穿,其他護理服務無法提供。
為解決這一問題,平原縣采用政府投資和社會化運作相結合的方式,共投資1.065億元,高標準建設了縣社會福利中心與龍門、前曹、桃園3處中心敬老院以及紅運、源華老年公寓特困供養服務中心。 3處中心敬老院是公辦性質,全力保障農村特困人員供養;縣社會福利中心采用了公建民營,承擔平原縣的社會養老和農村特困人員的失能兜底保障;紅運和源華采用了民辦公助,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承擔集中供養老人的保障工作。“多種經營模式,一方面解決了部分養老機構的安全隱患問題,一方面提升了政府供養服務水平和社會養老服務質量。 ”劉濤說。
禹城市也探索構建起“1+5+N”的養老服務體系。“1”為禹城市康復養老中心,“5”為快樂玖好、夕陽紅、康樂福、夢陽、慕天逸養5處民辦養老服務機構,“N”就是覆蓋城鄉的鄉鎮敬老院、農村幸福院等養老機構。今年8月,禹城市撤并了安仁、張莊兩個設施陳舊、管理落后的敬老院,同時,將該市所有集中供養特困人員全部集中于快樂玖好頤養院,有效緩解了鄉鎮敬老院管理壓力,極大改善了特困人員的供養水平。
目前,我市共建成并運營包括市縣級社會福利中心、農村敬老院以及民辦養老機構在內的115處養老機構,其中,社會力量興辦的47處,68處公辦養老機構中有18處實行了公建民營。
即將實施的《德州市養老服務條例》對養老機構進行分類定位,規定“政府設立的養老機構應當在優先保障特困人員集中供養需求的前提下,重點為經濟困難失能老年人、計劃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提供無償或者低償托養服務”“以公建民營、委托管理等方式運營的養老機構,應當按照相關協議,在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的基礎上,優先滿足中低收入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這一設計既可以保證公辦養老機構的福利服務性質,又可以發揮民間組織的專業性,從而提高養老機構的服務水平,有效激發新活力。”市民政局相關科室負責人說。
強化人才培養 提升服務水平
圍繞解決養老服務專業技能不足、年齡結構偏大、供需結構不平衡等問題,《條例》作出相應規定:
通過學歷教育、技能培訓培養人才,“鼓勵、支持高等院校、職業學校、技工學校和培訓機構設置養老服務相關專業或者培訓項目,設立教學實習基地,培養養老服務專業人才”;
通過政策引領,留住人才,“落實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職業技能培訓費補貼政策、創業貸款補貼政策、入職獎勵等一系列政策”,確保養老服務人員愿意留、留得住;
通過引入社會力量,充實人才,“鼓勵在養老服務組織中開發設置社會工作者崗位或者購買社會工作服務,吸引專業社會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
在調查中記者發現,盡管養老行業處于發展黃金期,但養老護理員崗位缺口卻很大。待遇低、社會認可度低,而且勞動強度大、心理壓力大,成為很多人不愿意選擇這一職業的主要原因。
德城區柴市社區頤養中心正面臨這一窘境。“招聘沒人愿意來,來了干一段時間就走。 11名護理員年齡都在50歲以上,最大的有60歲了,學歷普遍較低。從體力、學習能力上來說確實很難適應當前的養老服務需求。 ”中心負責人張女士說。
為了引進年輕護理力量,今年紅湖老年公寓從職業院校招聘了幾名90后護理員。德州職業技術學院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首批畢業生于謖就是其中之一。“最初選擇這個專業,是覺得養老產業前景好,好就業。通過將近1年的實習,我對這份工作的認識更深刻了。確實臟累苦,但看到在自己專業的照護下,老人們的身體狀況、精神狀態越來越好,親屬認可感謝,自己特別開心。 ”于謖感到很自豪。
徐寶營表示,為了能留住這些專業技術人才,紅湖老年公寓給他們提供了很多學習交流的機會,非常注重專業技能的提升,增加他們的職業認同度。她期待今后與德州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共同培養、引進復合型養老服務人才,提升護理員隊伍的整體素質。
□本報記者石秀秀本報通訊員張大偉王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