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嘉暉
周末,可以卸掉勞累的枷鎖,放下沉重的包袱,放飛快樂的心情,享受愉悅了。于是,就拽著老公一起,去郊外轉轉。
走在看上去有些蒼涼的麥田里,看著靜靜地躺在冬的懷抱中熟睡的麥苗,恬靜得讓人心疼。隨著一點略顯暖意的風的吹來,輕撫著沉睡的麥浪,我閉上眼,仿佛聽到了大地的呼喚,嗅到了豐收的喜悅。抬眼遠望,遠處的村莊已不見了童時低矮小房,而是煥然一新的磚瓦房和高樓洋房,高高地聳立在房頂上的煙囪不見了,那裊裊炊煙也不知去了哪兒。
記得上小學的時候,一天是要三次上學的。早晨天不亮就要上學,上完兩節課放學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看到家里的煙囪上冒著煙,給人一種親切感,就像是看到了媽媽的身影,夾雜著“地瓜粥”的香甜味道。
最讓人著迷的還是黃昏的炊煙。下午放學回家,不像現在的孩子們,還要上輔導班。一放學,孩子們都會拿一塊玉米餅子,背起家里的糞筐頭子,去拔草,等到夕陽快落山時,滿滿的一筐草也就扛在了孩子們肩上,身子一走一晃,而那筐里的草卻像婀娜多姿的少女身姿,柔軟地伴著孩子們的腳步前后、左右地扭動著。這時家里的煙囪上又冒著裊裊炊煙,這是黃昏的炊煙,與薄暮相映,具有詩情畫意一般,這也許就是人們常說的“人間煙火”吧,總能給人一種強烈的歸宿感。當夕陽映紅了村莊,炊煙緩緩蠕動,結束了一天辛勞的農民,扛著鋤頭,遠遠地看到了自家院落正冒著裊裊炊煙時,誰會不感到由衷地幸福呢?
然而,那時誰又能夠想到現在,不光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就算是在天涯海角也能用手機進行視頻,親近得就如面對面?現在科技發達,距離已不是問題。網上有句話說:錢能解決的事都不叫事。不用農民出錢就能解決的那才是事,并且是惠民的大事。
祖國的強盛,科技的發達,讓現在的農民成為一種職業,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地勞作,而是全程的機械化。農民種地不但不用交皇糧國稅,國家還給農民發放有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機械化耕作,國家也給農民發放農機補貼。每村都有了保潔員,每天都按時打掃,保持著街道清潔干凈,每個村里都放置了垃圾筒,老百姓都調侃:我們農村里變化最大的是垃圾筒滿了。沒有了堆積的柴草,更沒有動物糞便。房前屋后,街道兩旁種滿了綠化植物,還開了各種的鮮花,微風吹來,清香沁人心脾。環境優美了,空氣清新了。秸稈還田了,農民沒有了裊裊炊煙的原料,政府又免費為農戶鋪設了天燃氣,讓農民像城里人一樣,不用圍著灶臺,煙熏火燎做飯了,房頂上煙囪也光榮地下崗了。
裊裊炊煙,曾是鄉村屋頂樸實的風景,曾是詩人的一首首絕美佳篇,曾是畫家筆下不可抹滅的線條,曾是我們這一代人美好的回憶,現在已經徹底消失,成了我們為后人講故事的美妙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