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在推動產業集約集群發展上全力攻堅。堅持把打造新型工業化城市作為新舊動能轉換的主攻方向,聚焦“緊盯前沿、打造生態、沿鏈聚合、集群發展”。
一是實施新型工業化強市三年行動。堅持規劃引領。制定新型工業化強市三年行動計劃和支持工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堅持新發展理念,推動工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以高技術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為主體、傳統優勢產業為特色的新型工業化路子。三年內規上企業由1390家,發展到2000家;營業收入過300億元、100億元、50億元、10億元的企業分別發展到5家、10家、20家、80家左右;80%以上的企業工藝技術裝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緊密對接全省“十強”產業,堅持全市“一盤棋”,瞄準主導產業細分,每個縣(市、區)因地制宜主攻2個左右主導產業,打造各具特色的區域重點突破產業和經濟增長點。加速轉型發展。大力實施精準轉調、精細管理“雙精”戰略,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開展工業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加快綠色化工、裝備制造、紡織服裝、農副產品深加工等產業的信息化、智能化改造,實施100個市級重點工業技改項目,落實1000個縣級重點工業技改項目,推動骨干企業技術裝備升級、管理模式創新,實現“內外兼修”。加快優勢產業攻堅突破,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努力培育新產業、增添新動能,推動高端裝備和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現代物流、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擴容倍增、加速崛起。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編制數字經濟三年發展規劃,設立數字經濟發展引導資金,制定優惠扶持政策,抓好中元科技創新創業園、德瑞智能制造產業園省級數字經濟園區建設,啟動市級數字經濟園區建設試點和數字轉型示范單位建設。加快5G網絡建設及融合運用,積極探索區塊鏈等新技術的應用落地,大力引進工業機器人、智能專用裝備、數控系統及加工設備,建設一批智慧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宗申忽米網等新工業服務平臺。強化園區支撐。以國家級、省級開發區為重點,明確各自發展定位和方向,規劃發展1—2個特色產業集群。提升園區基礎承載能力,加強產業統籌布局,推動由綜合園區向專業園區轉變。推進中小企業進園區,建設公共園區、共享工廠、標準廠房,實現集約集聚發展。推動德州高新區新能源裝備產業園規?;喊l展。樹立“畝產論英雄”的導向,突出節約集約用地、節能降耗和科技創新,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和化解過剩產能,有序推進“僵尸企業”處置,加大閑置土地資源盤活力度,提高土地單位面積產出效益,拓展園區能源資源和環境容量空間。加快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打造高質量對外開放高地。推動主城區和陵城區深度融合,加快平臺升級、項目聚集、產業整合,充分發揮經濟發展主戰場、主陣地作用,全力提升中心城區首位度。
二是大力度推進重點項目建設。項目和投資是經濟工作的生命線,把穩增長的關鍵落在擴大有效投入上,把握促進產業和消費“雙升級”的政策機遇,加強項目策劃儲備,變謀劃單個項目為謀劃項目群、產業群,策劃篩選一批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符合轉型發展需要的大項目好項目,做大做強做優項目盤子。大力實施項目建設攻堅行動,嚴格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推進機制,完善項目分包、決策推進、協調調度制度,全力聚焦、全力攻堅、全力服務,落實好任務清單、責任清單、進度清單三張清單,抓緊抓實110個市級重點項目、100個工業重點技改項目、71個中心城區重點城建項目和一批城鄉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項目。統籌抓好市縣“四個一批”、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的謀劃儲備、梯次推進和滾動實施,力爭重大項目儲備年度轉化率達到30%以上。加強新上項目市級統籌,加大項目投資、布局調控力度,引導推動各縣(市、區)整合資源、協作聯動、錯位發展。
三是培育壯大優質市場群體。制定骨干企業培植三年行動計劃,培植扶持100家制造業強企、100家高成長型企業、100家科技創新型企業,上云企業500家,推動個轉企、小升規、規改股、股上市,形成工業發展的骨干企業梯隊。每個行業確定1—2家標桿企業,鼓勵引導企業采用先進的管理模式和信息化手段,做到“管理制度化、制度表單化、表單信息化”,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和發展能力。建立智慧金融綜合服務平臺,緩解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組建金融控股集團,規范資本運作,優化資本布局,服務實體經濟。組建齊魯股權交易中心德州運營中心并實現創新發展,新增上市企業1家、掛牌企業10家。深入開展金融機構走進民營企業活動,持續推廣無還本續貸,各項貸款增速不低于10%。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引導更多企業走創新驅動、品牌引領、質量振興的內涵式發展道路。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完善政策體系,創新工作機制,分類實施培訓,培養造就一支富有創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企業家隊伍。
四是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以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為契機,深化與大院大所合作,提升京津冀魯資本與技術交易大會層級,推進“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創業共同體建設,加快形成“產業+配套、平臺+生態、技術+賦能”的良好產業生態。加快推進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積極創建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省級創新中心,加快山東省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德州應用技術研究院、德州高新區中央創新區、國家輕量化材料創新中心建設,新增企業科技創新平臺100家。建設企業研究生工作站50家以上,柔性引入“周末科技特派員”100名,規上企業與大院大所建立合作關系占比達到60%。有研發活動的企業數量達到700家以上,全市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1%左右。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15%,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以上。
五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把發展現代服務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動生產性服務業高端化,重點發展現代物流、研發設計、金融保險等生產性服務業;加快推動生活性服務業品質化,重點推動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創新商業模式,支持德百、黑馬等商貿企業發展,引導消費升級,激發行業活力;加快推動新興服務業規模化,重點發展健康養生、康復醫療、運動健身、會展等服務業,引進一批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名牌企業,推動現代服務業高質高效發展。加大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和創新力度,培育服務業發展新動能,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德州的短板弱項是工業,我們的現實出路也是工業。讓我們擼起袖子加油干,敢教日月換新天,大打一場工業振興攻堅戰。
制作|高紅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