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元年(1875年)三月,一場大雨致陵城東側的篤馬河北岸決堤,一瀉而出的河水在三里河村西北處沖垮一處土崖,露出一座古墓,得一墓志碑。據墓志碑文得知,古墓乃東魏渤海郡太守王偃之墓。其墓葬在臨齊城東六里的地方。《魏書·地形志》記載,鬲縣治臨齊城。由此則可推斷:今陵城,是北魏時臨齊城所在地,為鬲縣治所。當時的陵縣知縣戴杰在墓志的上方題跋:“魏渤海郡太守王偃墓,葬在臨齊城東六里,今陵縣東門外三里河劉莊北是也。東魏武定元年距今一千三百余年,屢易滄桑,蓋無復有知其墓者,三月庚辰望后,大雨沖陷土崖,出碑石二,一覆一載,上石陽面篆額九字:‘魏□□海□□君墓銘’,五字完整,其四字剝蝕不可辨。下石四百七十二字皆無損,惟撰書姓氏不著。今移嵌書院東壁存,以俟嗜古者證之,亦可驗物之顯晦有定時也。光緒元年孟夏,丹徒戴杰識。 ”按碑文內容推斷,上石陽面當為“魏故渤海郡王君墓銘”九個字。
2005年夏,筆者同陵縣縣志編纂辦公室的三位同事實地尋訪王偃墓志出土地。
古墓已成農田
筆者一行來到三里河村,見一老人,知悉我們來意后,老人說:是有這么一個魏渤海的墓。經交談得知,原來當地人把墓志上戴杰的題跋開頭“魏渤海”三字,當成古墓里的人名字傳了一百多年。我們請老人帶領來到古墓所在地,那是村西北的一片麥地,老人指著其中一個地方說:古墓大體就在這里。老人說,上世紀80年代,村里建起窯廠,窯廠取土燒磚把土崖拉平了。
遺憾的是,該碑下落不明,僅有拓片傳世。
小劉村已消失
在我們的訪查中,劉莊一直未出現;三里河村距陵城有五六里,怎么叫三里河呢?三里河村黨支部書記馮志海對我們說:三里河村有一個胡同,全是漢族劉姓人居住,歷史上稱劉莊,從外部看,三里河和劉莊就是一個村。 1958年,因劉莊無黨支部,公社就指定由三里河村黨支部負責劉莊的工作。此后,劉莊就在行政管理體系中逐漸消失了,劉莊之名也漸漸被人淡忘了。至于三里河的村名來歷,馮志海拿出一部復印的《馮氏族譜》說,該村的馮姓居民都是回民,老祖是明朝的開國大將馮國勝、馮國用兄弟二人。明初,馮國勝、馮國用居住在南京一個叫三里河的地方;明成祖遷都北京后馮氏先祖也遷居北京,遷北京后馮氏居所仍稱三里河。后來馮氏一支遷陵縣城東居住,將所居地仍以三里河名之,這是按先祖的習慣沿襲下來的。
庚辰紀月非紀日
對王偃墓志的野外調查完成后,有人提出一個問題:戴杰題跋中“三月庚辰望后”,查閱《萬年歷》,光緒元年三月并無庚辰日。”筆者一查,光緒元年三月確無庚辰日。難道是戴杰寫錯了?此問題一直困擾筆者和身邊文友十余年。近日學習《文史知識》2015年第8期上的吳浩軍《敦煌鎮墓文的功用及價值》一文,這一疑難問題才得以解決。吳文引用了陳垣先生答啟功先生:“以甲子記月,金石文中罕見”。但罕見不等于沒有,陳垣先生舉了兩個干支紀月的例子;吳浩軍先生自己也舉例:“升平十三年歲次己巳,閏正月甲子,朔二十一日壬寅,意思是,這一年閏正月,當月干支為甲子;從初一日即朔日計,第二十一日為壬寅”。這說明,在金石文中,以干支紀月的現象是存在的。既然如此,那么戴杰“三月庚辰望后”中的庚辰也就是三月的干支,是紀月非紀日,日期是望后,即十五日后的一天,也就是下半月的一天。再核對《萬年歷》,見光緒元年三月條下注:“三月小,庚辰月”。疑問遂解。
□趙春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