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慶云縣常家鎮李營村的大喇叭開啟了“循環模式”,動員群眾抓住清明節氣遷墳,平整墳頭,讓親人骨灰早一天進入生態公墓安放。“廣播當天就有30多戶報名,昨天一天遷墳近百座。除因疫情沒在家的特殊戶外,預計兩天時間,全村220多座墳頭,實現清零。”黨支部書記劉長升介紹說。李營村生態公墓是2019年建成,建有2200個墓穴,輻射周邊5個行政村。
殯葬改革是鄉風文明的重要體現,更是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慶云縣堅持把深化殯葬改革,推進移風易俗,作為實施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堅決打贏綠色殯葬改革攻堅戰。成立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同志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建立殯葬改革移風易俗工作協調機制,明確縣鄉村三級任務清單。該縣按照宜堂則堂、宜墓則墓、成熟一個、建設一個的原則,不搞形式、不建豪華墓地,鼓勵整鎮共建生態墓園、多村合建農村祠堂。縣財政列出專項資金,對新建祠堂給予適當補貼,對遷入祠堂每座公墓給予補助,引導群眾逐步摒棄土葬的傳統習俗。祠堂公墓建成后,該縣堅持用心用情做群眾工作,利用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等傳統祭祀節日,引導群眾遷墳平墳,原則上遷移到公墓祠堂的墳頭不超過三代,其他就地平整。近年來,該縣持續不斷加大殯葬改革宣傳力度,提高群眾支持殯改的積極性,在各媒體開設專欄,專訪黨員干部、紅白理事會成員,組織群眾到先進地區考察學習,同時,發動群眾參與捐資建設祠堂公墓,提高群眾融入熱情。
殯葬改革重在思想觀念轉變。該縣堅持以文化為引領,大力弘揚文明新風,增強殯改的“疊加效應”。該縣381個行政村、276個行政機關,全部建立了紅白理事會,制定了村規民約,實現縣鄉村三級全覆蓋。通過推行殯葬改革,群眾有了固定祭掃場所,生態環境得到保護,各類安全隱患得到消除。過去土葬占用耕地、踩踏莊稼等潛在矛盾有效緩解,同時,祠堂公墓融入文化元素、禮贊賢人、頌揚烈士、倡導文明,祠堂公墓已成為群眾精神文化家園。建設祠堂公墓,推廣綠色殯葬方式,每處公墓綠樹成蔭、美觀大方,配套建有吊唁大廳、餐廳、停車場等,完善殯葬服務體系,不斷拓展項目,優化服務。
殯葬改革為鄉村產業振興提供堅實基礎。鄉村振興產業崛起是重點,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是必有之路。在做好遷墳工作基礎上,該縣促進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探索“集團+集體”“農場+農戶”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流轉土地,發展家庭農場,完善農場、農戶、農民三者利益鏈,增強帶動功能,促進企業發展、集體增收,帶動農民致富。
“以殯葬改革助力移風易俗,帶動鄉風文明,促進鄉村振興。推行殯葬改革為了人民,更要服務人民,我們將全力推進平整土地綜合利用,發展規模化經營,增強企業和集體收入,帶動農民增收。”慶云縣委書記王曉東說。
通訊員|馬俊良 王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