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細胞侵蝕了多個器官,2歲的范振旗仍然決定5 “留一份愛在人間”
德州晚報全媒體記者湯錦瑤通訊員陳冬梅韓玉敏
他是一個重情重義的人
女兒楊闊宇說,一生坎坷命運多舛的范振旗,是自己和弟弟永遠的思念。“父親自幼就失去了父親,盡管喜歡讀書學習,但還是因為家中貧窮不得不在高中時期放棄了學業。”懷著對知識的渴望與求知的執著,范振旗始終沒有放棄學習,愛讀書的習慣也影響了子女和身邊的人。“盡管父親并不富裕,但他還是盡其所能幫助村里喜歡學習的孩子們。在父親的幫助下,有個孩子成為村里第一個考上大學的人。”楊闊宇也在父親的指引和影響下,成為村里第一個考上研究生的人。“2003年,母親被確診為胃癌。”楊闊宇回憶道,“醫生的診斷讓整個家庭籠罩上一層陰影,一向疼愛母親的父親始終陪在她的身邊,一起看病,一起抗癌。17年來,媽媽每次去醫院,父親都陪在她的身邊。”
2018年4月,范振旗被確診為腎癌,短短半年的時間,癌細胞多發轉移,遍布于顱骨、肺、皮膚、淋巴。即便如此,他仍然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人生,每天堅持練習書法,堅持陪妻子看病。“病魔將父親折磨得苦不堪言。2019年末,就連走路都感覺疼痛的他,還陪著母親去濟南看病,他用愛的行動讓母親更珍惜生命。”“生活,總是比想象的還要慘。”楊闊宇說,但父親樂天達觀的生活態度讓自己佩服,“所有的親朋好友也非常敬佩父親的意志力。”得知范振旗去世的消息,很多村里人都痛惜不已,身旁許多親朋好友也為此傷心不已。
他是一個崇尚孝德的人
作為一個普通農民,范振旗的性格出乎意料地好。對待前輩舉止有禮,對待后輩照顧有加。所有親朋好友對他的評價都是一致的好。可以說,范振旗的一生,是溫文爾雅的一生,是活成了一首詩的一生。甚至很多人把范振旗的性格、經歷,當成自己人生的理想狀態。
在與病魔斗爭的日子里,范振旗依靠強大的自制力與病魔作斗爭、打游擊。他用自己被癌細胞侵蝕的病體和強大的毅力,只身撐起了妻子的生命和子女的未來。即便遭受生活的百般折磨,他始終以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面對人生,每天鍛煉身體、窮游祖國河山、堅持練習書法。他強大的意志力和樂觀豁達的生活態度,影響著身邊的每一個人。因為他,病妻對活著有了更堅定的信心,女兒對苦難的命運有了更豁達的態度,幼子對未來有了更明確的方向。
對于楊闊宇而言,父親是貧窮的。“他沒有給我們留下一分錢,也沒有一套房,但他用行動,留給我們一生受用不盡的精神財富和幸福回憶。”范振旗自幼喪父,他88歲的老母仍健在,范振旗深知母親獨自養育兒女的辛苦,患病前一直帶著老母親并在身邊照料。逝后,他將自己唯一的五萬元遺產全部留給老人養老,以彌補無法繼續盡孝的虧欠。
清明節前夕,德州市捐獻遺體(角膜)的名單上又增加了一個名字——范振旗,成為我市第33位實現角膜捐獻的志愿者。
3月29日18時45分,52歲的范振旗在樂陵市人民醫院辭世,山東省紅十字眼庫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到,取下兩枚珍貴的眼角膜,幫助他完成生前愿望。
范振旗是樂陵市鄭店鎮張北臺村的一名普通農民,了解他的人對于他做出角膜捐獻這個決定并不驚訝,他雖為農民,但他善良、豁達、樂觀、開朗,理念超前。回顧他的一生,他的家人總結為“重情義、強毅力、懂感恩”。
他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患病后,范振旗與家人商議,希望自己離世后能夠將遺體捐獻,他的想法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簽署了遺體(角膜)捐獻登記表。他對子女說:“我們的家庭是不幸的,姐姐未成家、弟弟未成年的情況下,我與媽媽雙雙患癌;然而,我們的家庭又是幸運的,我們得到了親朋無微不至的關照,得到了黨和政府的幫助。我能回報社會的只有自己的遺體和器官了。”然而,由于癌細胞的肆意侵蝕,范振旗的器官不能再為人所用,他的家人決定捐獻可用的眼角膜。
范振旗雖然走了,但他把愛和光明留在了人世間,他的眼睛會繼續游覽祖國河山、感知人情冷暖。
據了解,角膜移植是迄今為止最成功的器官(組織)移植,因為角膜具有無血管和淋巴管的特性,移植后不會出現排異反應,角膜被稱為人體中的“免疫赦免區”。絕大多數人離世只要愿意捐獻眼角膜,大部分角膜都是可以使用的。
范振旗的子女說:“于我們而言,父親生前英雄,逝后是榜樣,我們會傳承父親遺志,簽署遺體捐獻協議,也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遺體捐獻,讓生命留下最后饋贈。”范振旗雖然已離開,但是他又一直都在。留給眾人的是他的善良、義舉和大愛。
近年來,德州市紅十字會積極參與、推動遺體器官捐獻工作,加強“博愛德州”品牌建設,努力打造“德州紅,奉獻美”紅十字志愿服務品牌。今年,市政府將市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紀念館建設列入2020年中心城區城建計劃。截至目前,德州市遺體器官(角膜)志愿者登記273人,共有57位志愿者身故后獻出了生命的“禮物”,惠及患者百余人,其高尚的人道善舉值得世人銘記。
清明時節,讓我們向德州57位遺體器官(角膜)捐獻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