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新聞網訊(王凡存 苗吉陽)“建設小廣場花了10多萬元,配套了健身器材,大量資金投向民生項目,得益于村級集體經濟增收。 ”3月31日,在慶云縣常家鎮史家坊村,村黨支部書記周榮森高興地說。
史家坊村在2017年成立土地股份專業合作社,吸納全村65戶200余畝土地入社,合作社采用“保底+分紅”的經營模式,入社群眾每年每畝可得到不少于800元的收益,集體可分得剩余收益的10%。不僅如此,土地經平整后,新增土地10余畝,作為村集體收入。 2019年,僅合作社一項,村集體就增收1.5萬元,再加上村里開展租賃聯合收割機業務,每年又能增收4萬元左右。
近年來,慶云縣把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突破工程”,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強筋壯骨”,逐步解決“無錢辦事”的難題。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村干部是關鍵。該縣通過選優配強支部班子,把講政治、守規矩、重品行、有本事、敢擔當作為基本標準來選拔村干部,從致富能手、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人員中選拔優秀人才充實到農村黨支部書記隊伍中。同時,積極舉辦村干部輪訓班,先后選派100余名村干部赴泰安寧陽、河南蘭考等地學習,不斷提升村干部帶頭致富的素質和能力,力促村干部從“守攤人”變成“創業者”。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選準適合村情的模式至關重要。慶云縣堅持“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的發展理念,確定了土地運營型、產業帶動型、資產經營型、招商引資型、投資收益型等多種發展模式。土地是農村最大的資源,向土地要效益是農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最大優勢。該縣抓住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機遇,率先整建制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清產核資、量化確權,喚醒了農村閑置鹽堿地等“沉睡”資源,調動起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積極性,徹底解決產權不清、保護不嚴格、流轉不暢等問題,集體資源從“土坷垃”變作“金疙瘩”。“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實現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慶云縣將切實提升基層干部創業能力,喚醒農村‘沉睡’資源,探索切實可行的發展模式,推動全縣村級集體經濟實現全面提升、全面進步。 ”慶云縣委書記王曉東說。截至目前,全縣已全部消除空殼村,128個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占全縣村莊的3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