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灘區遷社區,舊城鎮展新顏
灘區22個村今年搬出“水窩子”,搬得出還要穩得住、能致富
“自己的房子自己蓋,住得也舒心。”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武西莊村村民謝保記掰著皸裂的指頭,算著工程竣工日子,喜笑顏開。村臺建設,對于像謝保記這樣在黃河灘區生活了大半輩子的村民來說,是百年想不到的大喜事。
舊城鎮的新顏,是菏澤市統籌謀劃灘區遷建的一個縮影。作為黃河入魯第一市,菏澤目前正全力進行脫貧攻堅,要讓過去艱難的黃河灘成為一片花果灘、幸福灘。
4個遷建村臺社區接納22個灘區村
四月菏澤的黃河灘區,草長鶯飛。天空經雨水洗練,湛藍澄澈。在菏澤市鄄城縣舊城鎮,一片火熱的建設場面。
11日凌晨6點,舊城鎮武西莊村村民、工地項目經理謝保記,出現在三合村村臺社區建設工地入口的監測點,1200余名復工工人經體溫檢測消毒陸續入場,進入自己的崗位。為了趕上因疫情耽誤的工期,他們需要盡快保質保量完成剩余的安居房的屋瓦鋪裝、防水和外墻保溫工作。
謝保記的家距離三合村村臺只有2公里,但因工作常常幾個月不回家。他是今年第一批復工的人員,這個工地的春天,承載了他更多的希望。村臺建成后,他的家也要搬來這里。
“三年攢錢、三年墊臺、三年建房、三年還賬”,這是以前很多灘區群眾的生活循環。
“洪水一來,道路毀了,莊稼淹了,房子都泡在水里。大家都把全部積蓄花在修房上,村臺是越墊越高,日子卻越過越窮。這光景都不敢回想。”談起灘區生活的艱難,毛洼村村民范福華苦不堪言。
舊城鎮正在建設的4個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村臺社區,涉遷村莊22個,群眾17771人。4個村臺社區總建筑面積約705195.2平方米,將建設5335套社區住房及相關配套公建設施。
目前,舊城鎮4個村臺社區安置房,全面完成主體封頂,正在進行室內外裝修,小學、幼兒園、商業、創業車間、社區服務中心等公共配套工程建設同步推進。今年,22個村的灘區群眾將搬出“水窩子”,住進朝思暮想的新“家園”。
創業車間,讓村民在家門口有錢賺
如何讓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你幫俺盯一下,等俺回家給公公婆婆和孩子做完飯,就趕過來。”12時許,在機器轟鳴的西周樓村扶貧車間里,村民潘玉瓊結束了一上午的活,正準備回家。
潘玉瓊的公公患有心臟病,婆婆殘疾,都喪失勞動能力,家中還有兩個兒子,全家靠常年在外打工的丈夫維持著。潘玉瓊一家被劃為貧困戶。
“其實俺也想出去打工,但家中的老人和孩子需要照顧,實在離不開。”得知村里建起了扶貧車間,她第一個報了名。“農忙時忙莊稼,平時照顧家里,一月下來還有近2000元的工資,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潘玉瓊滿意地說。
舊城鎮以就業扶貧為重點,協調推進黨建扶貧、產業扶貧、孝善扶貧、遷建扶貧等各項工作,2018年全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基本脫貧。目前全鎮共有脫貧享受政策貧困戶2988戶6886人,其中,灘區619戶1547人。
“目前,部分村莊進行了土地流轉,建設集約化農業,如采摘園、種植園,村民每年不僅有土地租金,還能進園干活,掙兩份工資。”舊城鎮扶貧辦公室主任張震說,目前正在建設的4個村臺共規劃5個創業車間,進駐企業已對接好,為服裝、家具等容納勞動力多的產業,保證了村民搬到村臺社區不失業。這些舉措都保證了脫貧質量,防止返貧。
脫貧攻堅,關鍵在激發群眾內生動力。三合村的陳景玉,在鎮政府的引導下,承包了200畝土地,每年下來有近10萬元的純收入,成為三合村首批脫貧人員。看著眼前長勢喜人的小麥,陳景玉又動起了“心思”:“俺想趁著自己還有把子力氣,把村里的土地多流轉些,再承包400畝地。”
積極破解疫情下外出務工難題
外出務工,是舊城鎮黃河灘區群眾增收的主渠道。常年外出務工村民占三分之一。
而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原本準備年后外出務工的村民增添了些許波折。
灘區群眾急得“跺腳”,舊城鎮相關部門更是坐不住。春節過后,灘區有近6000人外出務工,打工的收入是不少家庭幾乎全年開銷。如不采取有效措施,脫貧攻堅進度就會受影響。
為此,舊城鎮政府工作人員挨家登記、收集村民外出務工意愿、意向,協調醫院進行醫療檢測,并出具健康證,務工地有關方面及企業共享互認,為村民出行提供方便。此外,還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培訓,提高他們在工作中自我防護的意識,全力為有意愿外出務工的村民“保駕護航”。
據張震介紹,截至目前,灘區中已順利外出務工的村民占八九成,而對于因疫情無法外出的村民,就幫助他們在家門口就業。
“我年后準備到南京打工,結果被疫情耽擱了。”三合村村民陳景國說,舊城鎮政府了解情況后,安排他到三合村村臺建設工地工作,還是干著原來的活,工資卻沒少拿。“我在村臺工地上打工,每天能掙近200元,不比外出打工掙得少。”對于現在的工作,陳景國很是滿意。
(大眾日報記者 趙念東 王兆鋒 通訊員 丁秋松 房正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