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楊德林本報通訊員吳華
4月16日,走進武城縣李家戶鎮西店村,猶如走進花的海洋。這個只有134戶、426人的小村莊不僅建設得美,而且家家戶戶都有致富項目,村集體年收入20余萬元,是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
西店村以前是一個貧困村,村莊環境差,群眾致富門路少。緣何短短幾年間發生蝶變?“鄉村振興包括五大振興,我們首先抓了人才振興,建成了全市第一家鄉村人才公寓,村里常年居住著來自山東理工大學、濰坊臨朐林果研究所等高校院所的10多名專家、教授,帶動培養本土鄉村實用人才180余人,發展了10個產業項目。”該村黨支部書記李福祥說。
抓住“人才扶貧”這個關鍵,讓更多人才扎根農村
為讓更多人才留在農村、扎根農村,我市出臺了《德州市鄉村振興人才支撐計劃》,被稱作鄉村版的人才政策“黃金30條”。市委組織部、市人社局、市農業農村局牽頭成立鄉村人才振興工作專班,梳理出24項具體任務,制定了《德州市鄉村人才振興實施方案》《鄉村人才振興工作落實清單》等文件,明確分工,壓實責任,構建多層次鄉村人才振興體系。
我市緊緊抓住“人才扶貧”這個關鍵,想盡各種辦法多引進科技型、領軍型致富人才,與科研院所、大學結成幫扶對子,引進一名人才,帶起一至幾個致富項目,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省農業科學院國有資產管理處副研究員張煜,是我市對接選派的第五批科技副職,在他的牽線搭橋下,促成省種業集團、省農科院、德城區政府簽訂產學研合作協議,由省種業集團投資10億元,三方共建山東省營養型農業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省營養型農業產業及工廠化項目”入選省政府2020年度新舊動能轉換重點項目庫。省農科院與德城區組建山東省特色(雜糧)農業產業工作站,遴選5名雜糧領域專家,在黃河涯鎮推廣高附加值葉酸玉米新品種1000畝,示范葉酸玉米-大豆套種新模式,每畝年增收1500元。
目前,全市已建成鄉村人才公寓12.2萬平方米、2302套,為各類人才服務鄉村、扎根鄉村提供了堅實保障。在夏津縣生態旅游區前籽粒屯村的速生楊林下,有一片占地26畝的食用菌養殖基地,不同于普通菌菇,這里養殖的是羊肚菌、大球蓋菇兩種珍稀食用菌。基地的主人是6名平均年齡28歲的外地大學生,他們利用半年多的時間,成功實現了羊肚菌、大球蓋菇的仿野生養殖。這是一個“高配”創業團隊, 包括華中農業大學碩士1名、山東農業大學碩士3名、山東農業大學本科生2名,6名成員均是菌物資源與利用方向人才,他們在夏津縣注冊成立了山東三生萬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縣里為他們協調了免費的人才公寓、辦公室及養殖基地。他們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統一制種、統一養殖、統一技術、統一回收、統一銷售,推廣包括大球蓋菇、羊肚菌在內的珍稀食用菌1000畝,年產值達到2000萬元,帶動1000余名貧困人口就業。
創優環境,讓各類人才在農村大顯身手
我市大力培育鄉村本土實用人才,壯大基層人才隊伍。去年我市精準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跟蹤服務提升活動,累計培訓900余人次。整合優化市級“鄉村之星”工程,將科技、教育、衛生、文化、社會5類鄉村人才納入“鄉村之星”工程,2019年評選出98人。開展農業專業技術人才繼續教育,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組織開展專業技術人員公需科目學習培訓活動,先后有1000多人登記注冊進行了繼續教育學習培訓。實施公共文化服務人才培養工程,全市134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全部配備1至3名專職工作人員,培訓基層文藝骨干2000余人,夯實基層公共文化隊伍根基。扎實推進巾幗鄉村人才培育集聚行動,2019年8月,新一輪鄉村振興巾幗人才培育工程項目啟動,目前已培訓917人。
我市不斷創優人才工作、生活條件和環境,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 2018年,畢業于西南大學的農學碩士何石寶應聘成為平原縣魯望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首位碩士農場主。2019年,看中農業公司發展前景,同為農學專業的妻子許幸“夫唱婦隨”來到平原管理千畝農田。
深入實施人才回鄉、智力回鄉、創業回鄉“三回”工程,完善提升返鄉、下鄉人員創新創業政策措施。出臺《德州市就業創業資金管理使用實施細則》,目前為返鄉創業農民工和農村自主創業農民發放創業擔保貸款1308筆,共計1.6億元。樂陵市鐵營鎮孟氏集團董事長孟凡佳是一名返鄉創業人員,經過探索,他成功發展起了南美白對蝦養殖和東亞飛蝗養殖,他個人榮獲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自創業以來,孟凡佳積極投身脫貧攻堅工作,提供就業崗位500個,累計幫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044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