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夏津縣城西南公賢街黨校院內,穿越數百年光陰,幾根斑駁的檀條木被嵌入了一座正在修繕的大殿頂部結構中,與周邊鮮黃的新木形成了強烈對比。“終于要修繕了,否則這座800年文廟蹤跡怕是要全部湮沒了。”4月20日,夏津縣文廟大成殿保護修繕工程一位正在施工的工人說道。
立文廟,祭孔子,以圣賢之德,為學生之楷模。德州現存的僅樂陵文廟和夏津文廟兩處,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夏津文廟始建于金大定元年(1161年),明清兩代歷經數次維修擴建,逐漸形成了完整的文廟建筑群。只是歷經戰亂后,僅剩“大成殿”獨自矗立,且又由于年久失修,不知何時大殿已基本坍塌,只能看到部分骨架和墻體。
明清《夏津縣志》中的文廟,呈現“廟學合一”的建筑格局:文廟位于東側,學宮位于西側,文廟有大成殿、崇圣祠、東西廡、戟門、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學宮有明倫堂、教諭堂、訓導堂、講堂、敬一亭等建筑。廟內除供奉孔子,還有顏回、朱熹、范仲淹等大儒,有“敬一箴”等莊嚴文字碑刻,眾多參天古柏隨風搖曳,樹影婆娑。據相關史料記載,在夏津文廟中享受供奉的名士還有欒布、趙苞等兩位鄃侯。漢景帝時,爆發了“七國之亂”,欒布因平叛有功,被封為鄃侯,這里的“鄃”,即為夏津縣的古稱,他還因與梁王彭越的大義之交而被后人奉為名士。東漢末年,甘陵東武城(今河北故城縣)人趙苞任遼西太守時,邊寇將其母與妻劫為人質,攻擊郡城。他不為所脅擊退敵寇,但也失去了家人,被封為鄃侯,但趙苞將母親、妻子安葬后便吐血而亡。
夏津文廟還是中國共產黨在夏津縣早期活動的重要根據地,1938年5月,北京大學學生、共產黨員張承先來夏津開展抗日活動,并開辦了軍政干校,培養發展共產黨員。陳劍等一批知識分子和農民先進分子成為抗戰早期的共產黨員。當年9月,在時任魯西北特委書記張承先主持下,中共夏津縣工作委員會在文廟成立,書記為陳劍,隸屬冀魯豫邊區省委魯西北特委。以這座文廟為中心,夏津縣早期的黨組織一邊發展黨員,播撒革命的火種,一邊宣傳發動全縣民眾抗日。1938年12月,夏津縣工委改建為縣委。不久,日軍侵占夏津縣城,夏津縣委遷離文廟,轉入城西農村。
70歲的李宏升曾任夏津縣史志辦主任,他對文廟的印象除去史料外,還有很多兒時記憶。“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成殿還是部分會議的召開地,當時殿門、四壁及殿頂盡管已破損卻也完整。”10多歲的李宏升時常從縣城北街的家來文廟湊熱鬧,他還記得大成殿兩側的參天松柏,還有已露出原木色的高大木門。人們把一些干草鋪在大殿,開完會后有些人晚上便席地而眠。
2016年5月,該縣曾邀請曲阜安懷堂文物設計公司對文廟進行實地勘察,并出具《夏津文廟大成殿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初勘報告》,2018年,制定了《關于對夏津縣文廟進行搶救性保護的方案》,多方協調初步解決了資金等各方面問題,修繕工程提上日程。2019年11月動工,受到疫情影響,今年3月16日復工,預計8月份竣工。
據介紹,此次夏津文廟大成殿修繕,整體原則為“還原”。記者看到,地面以下部分已經完成,地上木制構架也基本完工,包括保留下來的檀條、木椽、木枋和卯榫等,但凡可用均會成為新文廟的一部分。“地基抬高了40余公分,便于之后整體恢復。”施工方一位負責人介紹,大成殿是主殿,所以要略高于其他。根據該縣搶救性保護方案,大成殿修繕完成后,還將逐步修建崇圣祠、東西廡、戟門、大成門、名宦祠、鄉賢祠等,占地9301.5平方米。
夏津縣文化和旅游局史崇旺說,夏津文廟曾是一組規制完整的建筑群,本次維修項目現在主要是僅存的大成殿,但對于歷史文化研究、國學教育等仍有很大的價值。李宏升則表示,有這么一座大殿在此,讓當代青少年能親眼看到、親手摸到,就有傳承在其中。
德州日報新媒體出品
記者|劉振興 通訊員|張雙雙 鄧美平
編輯|苗欣